南京試點“信托物業” 讓居民每一分錢都花在明處

原題:南京試點“信托物業” 讓居民的每一分錢都花在明處
物業費繳納、維修資金使用、共有資金管理……掏出手機登錄小程序,小區物業管理情況一目了然!4月25日,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正式啟動全市首個“陽光信托”物業改革試點,5個小區成為首批試點單位。此次改革創新性地引入信托理念——物業企業作為受托方,與業主建立信義關系,通過“公開透明、信義為本”的治理體系,共同為小區治理出力。
在物業管理領域,資金使用不透明、服務不到位、信息不公開等問題常常引發多方矛盾。在“信托物業”模式下,小區可建立“居民共管賬戶”,基於“信義”治理理念,將物業費使用、公共事務決策等事項交由居民投票決定,實現從“無人管”到“眾人治”的轉變。“居民每月都能通過‘陽光議事會’進行‘對賬’,物業每筆開支都‘晒’在明處。”朝天宮街道止馬營社區黨委書記宋影介紹,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長期困擾小區治理的服務差、收費難、監管弱等難題。
近來,南京迎來最美春日。在朝天宮街道的老小區之一中興新村,濃重的“煙火氣”與居民自建的“共享花廊”相映成趣。“小區的道路平整了,車棚增加了,車子停放也更規范了。” 小區居民馬伯伯指著小區入口的車棚告訴記者,“大家的小區大家建設、共同維護,這是應該的。”
建於1998年的中興新村小區,共有200多戶居民,是南京市典型的城市老舊小區。從前的物業雖能滿足基本運維,但面臨物業費收繳率低、小區收益“入不敷出”、物業費用及公共收益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通過“陽光信托”物業改革,物業管理更加透明、規范,有效避免了因物業服務質量與收費標准不匹配引發的矛盾糾紛,多方面保障了小區居民的切身利益。
事實上,在推進信托制物業改革過程中,也曾出現質疑聲音:業主需介入每筆費用審核,是否會增加管理成本且缺乏專業性?如此改革是否會削弱物業企業降本增效的動力?在中興新村小區,記者看到,小區居民手機上有一款名為“鄰立信”的小程序。這款小程序作為物業服務線上平台,面向小區業主、租戶、物業人員開放,提供物業費繳納、公共收益查詢、服務評價等數字化功能,同時設立監察人員端口。小程序實時更新小區動態,業主可隨時隨地查詢資金使用情況,在保障知情權、監督權的同時,有效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任“赤字”。
此次首批參與試點的5個小區,涵蓋老舊封閉小區、零散片區和商品房,管理模式包括物業托管、居民自管等類型,堪稱南京老舊小區治理的“微型實驗室”。南京市朝天宮街道基於小區現狀,從居民實際需求和意願出發,分類推進“陽光信托”物業改革。以中興新村小區為例,通過改革,僅停車費等增值收入,就在小區物業費基礎上為物業企業帶來約5%∼8%的利潤,既調動了企業積極性,也實實在在讓居民獲得了實惠。
“這種模式讓物業和業主從對立走向合作。”長期觀察房地產領域發展的專家舒可心指出,信托物業通過將物業費轉化為共有基金,服務成本完全公開,促使物業公司以“業主利益最大化”為原則開展服務。試點數據顯示,採用該模式的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和居民滿意度顯著提升,矛盾糾紛明顯減少。
“‘陽光信托’的關鍵在於‘信任’,小區的收入支出向全體業主公開,增強居民和物業之間‘相信的力量’,大家共商共議、共建共享,營造干淨有序、人和景美的小區環境。”朝天宮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文洪表示,接下來,朝天宮街道將分類推進更多小區試點,通過“公開透明、信任鏈接”的方式,實現從“物業管理”到“群體治理”的本質轉變,讓居民真正成為小區治理的主體,推動更多老舊小區從“管理困境”走向“共治共享”,為南京老舊小區治理提供可復制的新路徑。(胡安靜)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