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數字化擁抱“人機共生”未來

原題:當AI與教育深度“碰撞”!江蘇教育數字化擁抱“人機共生”未來
“我長大想當一名醫生”“我以后想當消防員”……近日,用AI為學生“繪制未來”的技術火了,當孩子說完自己的夢想,轉頭就在大屏上就看到了多年后自己夢想實現后的“職業照”。不少網友驚呼:這一刻,夢想被具象化了!4月25日,一場科技與教育的深度“對話”在南京精彩上演——江蘇省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展示暨2025年“領航杯”大賽正式啟動。這不僅是一場技術與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標志著江蘇教育邁入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的“深水區”,一場教育數字化變革的浪潮正奔涌而來。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意見》提出,堅持改革創新,主動順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趨勢,健全適應數字化發展的制度體系。
從“數字筑基”到“AI領航”,江蘇升級“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正如過往的信息技術與自動化技術能夠廣泛應用於各領域一樣,人工智能的‘彌漫式滲透’不可阻擋。”在教育部智慧教育創建專家組成員、原中央電教館館長王珠珠看來,人工智能的滲透勢不可擋。她認為,面對這一趨勢,教育工作者應當主動擁抱、深入研究並積極實踐,通過持續改進充分發揮其價值。
數字化教育,讓學校變得“沒有圍牆”。記者從省教育信息化與數據管理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省名師空中課堂現有各類資源4.47萬條,點播量達30億人次,覆蓋全省8000多所中小學,綜合訪問量達到136億人次,位居全國省級智慧教育平台前列。同時,本學期首批10節人工智能通識課已經部分上線。
“教育數字化的核心不是技術堆砌,而是回歸育人本質。”省教育信息化與數據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建芬介紹,為順應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要求,省名師空中課堂將開啟升級工程,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化教育服務平台,為師生提供智能化、場景化、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智能學伴、備課助手、智能出題、作文批改、英語口語教練……依托AI大模型基座,一批智能體即將在平台上線,構建覆蓋全學科、全學段的新型教育服務體系,推動教育資源精准化與個性化發展。“此次平台升級通過智能助學、助教、助管系統,實現教育資源精准推送、教學管理效率提升及學習體驗個性化,標志著教育數字化轉型進入深度融合新階段。”李建芬說。
“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模式創新,深化教育數字化建設,已成為廣大教育人的自覺行動。”在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賀興初看來,實訓教學是職業教育的關鍵環節。南鐵院深耕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開發出軌道交通等多專業多崗位聯動實訓平台。該平台實現了虛擬仿真實訓系統與真實實訓裝備的互聯互通,真正做到“以虛破實、以實代虛、虛實互控”,在這裡,學生仿佛置身真實的軌道交通運營場景,既能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快速提升實踐技能。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表示,近期,教育部密集發布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系列政策,今年 “領航杯”賽事在設置上更加突出人工智能要素,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促進數字素養高、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強的骨干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創新人才培養。他說,今年是“領航杯”賽事的第15個年頭,要積極回應教育數字化國家戰略要求,營造科技創新的大賽氛圍,力爭將“領航杯”打造成全省教育數字化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精品賽事。
做“教育信息化的追光者”,破解教師“不會用、不敢用”AI難題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許多學校普及推廣難度不小。”南京師范大學教科院副院長柏宏權感嘆。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教師角色正從“知識傳授者”向“思維引導者”躍遷。
“如今在我的英語課上,同學們可以通過實時語音測評系統練習口語。”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教師秦李鳴自詡是“教育信息化的追光者”。他不斷追問:技術如何讓課堂更有溫度?本學期初,他在學校探索出了一套“AI+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真正讓技術從雲端落到本地。“我想,教育信息化的意義不在於追求技術的高大上,而在於追求讓技術真正服務於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教學便利,讓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教學中找到更多可能性。”
如何破解教師“不會用、不敢用”的難題?
“教育數字化建設是基礎,是起點,也是相對容易實現的第一步,”連雲港市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超坦言,“但建設的目的與出路在於應用——應用是最終落腳點,可謂‘應用為王’。”在他看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價值絕非停留在硬件搭建,而是要讓技術真正“活”進課堂:“尤其要讓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推動師生互動從‘單向傳遞’轉向‘雙向共創’,為學生個性化學習鋪就路徑,更要成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孵化器’。”
談及具體規劃,李超的話語中透著務實與前瞻:“我們將以‘新’破局——首先是建設新場景。”他透露,當地計劃投入專項資金打造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構建沉浸式教學空間:“今年落地50間,明年增至100間,明后年累計達到200間左右,讓智能教育場景逐步滲透到更多校園,成為師生觸手可及的創新陣地。”
在人工智能對教育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當下,各學校紛紛積極探索應對之策。就此,南京市科利華中學副校長包桂霞認為,教師是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關鍵力量,“我們計劃先著重培養教師隊伍中關鍵群體的人工智能育人能力,進而帶動全校教師共同發展。”
“截至目前,我們已輻射引領4000多名孩子的成長。”包桂霞說,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展了普及型的人工智能教育,將人工智能課程排入課表,初一年級學生一進校,就開始系統學習相關課程。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該校體育組“AI活力體育運動”項目,借助人臉識別、體態監測等人工智能技術,為在操場上運動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精准化的指導。“我們通過‘無界AI工作坊’來培養骨干教師,提升他們借助AI進行跨學科育人的能力。”包桂霞介紹,“無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AI支持教育教學方式的無界探索,二是學科之間的無界融合與跨越。例如實現體育和數學學科的跨越,借助AIGC項目開展美術和勞動學科的融合探索。
“我們要培養會‘用AI教’而不僅是‘用AI’的教師,這是教育數字化改革的破題關鍵。”面對全區中小學的數字化轉型需求,無錫經濟開發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朱敏花的話語中透著對未來教育的深刻洞察,“數字化改革不是選擇題,而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完成的必答題。”
無錫經開區打破“大水漫灌”的傳統培訓模式,以時間、對象、內容三個維度為軸——用三年時間,面向融合教師、示范教師、領軍教師三類人群,提供前沿理論、AI賦能因材施教、教師數字素養三大模塊的精准培訓。 這套體系的創新之處在於“雙線評估+教師畫像”機制:依托區級AI教研平台,全程記錄教師培訓軌跡,從課堂實踐到理論研修,形成可復制、可復盤的成長檔案。“每位教師的數字素養提升過程,都會化作‘教師畫像’中的一塊拼圖,最終匯聚成區域教育的‘智慧圖譜’。”朱敏花說。
“讓知識‘串門做客’。”南京市電化教育館發展研究部副主任王昊在調研中發現,AIGC生成內容有著開發妙法。比如將教學內容拆解成小模塊,一首古詩拆成字詞、畫面等等,在通過AI生成內容,像拆積木一樣生產資源,解構知識。還可以用AI連接不同學科,例如摩擦力疊加音樂,就可以用AI生成內容——小提琴琴弓和琴弦的摩擦力決定音色,幫助學生遷移學習理解知識。
從“炫技”到給孩子靈感火花,AI課堂這樣做
AI時代的好課堂,是讓機器做擅長的事,讓教師成為更有溫度的引路人,這已成為不少教師的共識。
“給傳統文化裝上智能心臟。”姜堰中學學生丁文軒的數字非遺創作,展現了新一代“AI原住民”的創造力。他用3D建模復原老竹編,以AI技術讓年畫“開口講故事”,將200幅濕地寫生轉化為動態數字畫卷。而丹陽高中學生蔣弘軒是個“小小發明家”,從智能學習桌到AI小夜燈,他的作品不僅是技術結晶,更是“以科技為筆”書寫成長的宣言。
“教育是一場與心靈的對話,哪怕有了AI的助力,課堂裡最動人的依然是學生眼中閃爍的靈光。”作為一線教師的興化市景范學校教科室副主任嚴敏敏,勾勒出AI賦能教育的溫暖實踐圖景。
在執教課文《樹和喜鵲》時,嚴敏敏通過教學平台發現了一個細節:“孩子們在預習作業裡寫‘孤單就是沒有玩具’,這讓我意識到,他們對‘情感連接’的理解還停留在物質層面。”敏銳捕捉到認知偏差后,她沒有直接講解,而是打開AI工具生成了一個動態場景——屏幕上,小朋友獨自搭積木,積木倒塌時傳來一聲嘆息:“要是有小伙伴一起玩就好了。”當抽象的“孤單”化作可視化的情感畫面,孩子們的眼神一下子亮了。
“我也曾陷入‘炫技’的誤區。”回想起最初接觸AI的日子,嚴敏敏坦言曾走過彎路:我把AI當成‘全能助手’,做動畫、批作業、生成范文,恨不得把所有功能塞進課堂。但當新鮮感褪去,她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在追逐技術的浪潮,還是為了抵達教育的本質?
她開始重新定義AI的角色:在寫作課上,放棄“提前生成范文”的便捷,轉而讓學生先獨立創作,再用AI生成作品讓學生點評。有孩子認為AI生成的文字細節生動值得學習,也有孩子覺得AI無法傳遞人類的情感,這種充滿火花的討論,讓課堂從“接受答案”變成“生產思考”。“現在的AI不再是‘答案提供者’,而是思維碰撞的‘催化劑’。”這些瞬間讓她確信,“技術應用的關鍵,是給學生留出‘與AI對話’的空間,讓他們在辨析中生長批判性思維。”
信息孤島、人工智能“危險區”仍存,“人機共生”成趨勢
然而,挑戰猶存。
有教師認為,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備自主性,其所謂的自主能力本質上是人為賦予的。然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場景中,人工智能卻往往展現出超出教師控制的特性。
那既然人工智能存在諸多風險,為什麼還要用?甚至一些學校對人工智能仍保持“觀望”態勢。王珠珠認為,盡管人工智能存在不可控因素,但從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發展角度來看,當社會迫切需要具備創新能力與增值生產能力的新型人才時,若教育仍停留在工業社會階段,將無法滿足時代需求。因此,教育必須緊跟國家發展步伐,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是目前一些大模型存在的通病。尤其是在事實陳述方面,其輸出內容可能嚴重偏離實際。也有人提出“大模型是天生的藝術家,而非死記硬背的數據庫”的觀點。對此,王珠珠認為,應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優勢與局限。它並非絕對權威,但其能提供創新性的思路與參考,在例如作文創造等缺乏事實依據的場景中具有一定價值。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輸出的錯誤信息,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供了全新的教學資源。
在生成性人工智能應用初期,雖然進入門檻較低,但對教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主體地位,靈活運用新型教育資源和教學策略,這是一個巨大挑戰。因此,在生成性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應當向專家型教師轉型,否則將難以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影響教學質量。
隨著DeepSeek等工具的出現,學校是否應進行本地化部署成為新的議題。目前,已有多所高校開展相關實踐。然而,王珠珠提醒,對於中小學而言,是否進行本地化部署需謹慎考量,避免陷入信息孤島的困境。
因此,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也亟待解決。統一接口、實現資源互通互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激活各級教育資源。許多優質的歷史教育資源若不能在新一輪生成性人工智能浪潮中得到有效利用,將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她呼吁:“技術孤島不可取,開放共享才能激活江蘇沉澱的優質資源。”
教育的未來,在“人機共生”處生長。正如柏宏權所說:“AI不是用來炫技的AI也不是作為一個答案的提供者,他應該是來讓孩子們能夠進行思想的一個碰撞的催化劑,用AI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用AI來提升孩子們的素養。”(程曉琳)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