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人工診斷+智能分析 農學專家分赴江蘇多地助力農作物抗旱

2025年05月03日08:03 |
小字號

原題:農學專家分赴我省多地助力農作物抗旱

人工診斷+智能分析,不辜負“每一滴水”

進入5月,氣溫節節攀升。氣象數據顯示,剛過去的4月,全國平均氣溫12.95℃,為1961年有完整觀測記錄以來“第三暖”的4月,我省平均氣溫則為同期最高﹔今年2到4月,我省降水量較常年偏少40%。春耕時節遭遇接連的天晴少雨天氣,“抗旱”成為關鍵詞。

“朱教授,您看這麥子,葉子都開始打卷了!”4月底,在鹽城市大豐區草廟鎮的麥田裡,桂豐家庭農場負責人李生桂指著略顯干黃的麥苗,焦急地向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揚州大學農學院的朱新開教授求助。

朱新開俯身撥開麥叢,手指探入土層。“土壤濕度比想象中樂觀。”他捻著略帶潮氣的泥土向李生桂和周圍的種植戶們展示,“3月初的那次降雨很關鍵,加上本地是夜潮土,目前僅是土表有點偏旱。現在,要把握水肥協同,在下午4點之后適量噴灌,結合無人機噴施葉面肥和調節劑,可以有效緩解當前旱情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那噴灌有什麼注意要點?”李生桂焦急地問。“要模仿細雨模式,控制好水量,讓水分均勻滲透到土壤中……”朱新開繼續耐心講解。

陽光炙熱,朱新開的臉上滲出汗珠。“當前全省小麥受旱面積突破400萬畝。眼下正值小麥開花和籽粒灌漿的關鍵期,這段時間我們都在田裡。大家有問題也會邀請我們去看看。”朱新開告訴記者,團隊為種植戶們提供“線上問診+線下指導”服務,大家有問題可以將圖文發送到小程序上。

幾個月來,朱新開團隊依托江蘇省糧食作物現代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已經在鹽城、泰州、淮安、蘇州、徐州、連雲港等多地進行了20多場專題培訓,到30個鄉鎮實地指導種植大戶做好春管工作。

當前正值桃樹果實快速生長期,土壤干旱影響桃子的生長。在揚中市新壩鎮,桃農張師傅面對著自家10余畝的果園正犯愁:“桃園土壤水分嚴重不足,但又怕水澆多了,不利於桃樹坐果。”

得知張師傅的難題后,揚州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果樹團隊負責人謝兆森教授帶領團隊前往桃園“把脈問診”,“大水漫灌會損傷桃樹毛細根,我們建議改用滴灌帶精准補水,這樣既能節約用水量,又能確保水分直達根系。”在查看了桃樹的生長情況后,謝兆森提醒張師傅,天旱樹弱,蚜虫更易肆虐,可以在果園懸挂黃色黏虫板誘殺,同時採用生物農藥開展果樹病虫害防治。

在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萬畝麥田裡,一架搭載多光譜傳感器的無人機正在勻速巡航,實時採集麥苗的葉面溫度、水分含量及長勢數據。與此同時,埋設在土壤中的物聯網傳感器將墒情數據同步傳輸至雲端。這套由揚州大學農學院孫成明教授和劉濤副教授團隊共同研發的“空—地”協同智慧灌溉系統,正在為小麥精准“解渴”。

“傳統灌溉模式往往依賴於農戶經驗和固定周期,不僅水資源利用率低,還容易導致土壤板結,影響小麥根系發育。”劉濤手持智能終端,向記者展示著實時監測數據,“我們研發的系統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和智能算法,實現了從‘經驗灌溉’到‘數據驅動’的精准調控,讓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走進園區智慧農業指揮中心,記者看到,巨大的顯示屏上動態更新的三維地圖清晰展示著不同地塊的墒情分布、作物長勢等關鍵指標。“這裡是整個智慧灌溉系統的‘大腦’,負責整合無人機傳回的遙感信息以及土壤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園區管理辦公室規建部副部長毛曦介紹,“綜合分析這些信息,系統能夠快速生成每個區域的最佳灌溉方案,並通過智能灌溉設備精准執行。”當前,該系統已在蘇州、鹽城等江蘇小麥主產區建立多個示范基地,累計推廣面積近1000畝。實際應用數據顯示,相比傳統漫灌方式,系統可節水30%—50%。

除了讓已經種在地裡的農作物們更好地渡過難關,在實驗室內,一些抗旱的新品種也正在培育中。近日,揚州大學農學院徐辰武教授帶領的團隊就首次揭示玉米根系抗旱的關鍵基因。

“現在,我們團隊已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制出多份育種新材料,預計7—10年內可實現抗旱新品種的田間應用。”徐辰武表示,“這項研究只是我們探索作物抗旱機制的起點。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根系生物學與分子育種的前沿交叉領域,建立起玉米根系‘基因—環境—表型’多維數據庫,讓成果惠及更多干旱地區,為全球糧食安全貢獻力量。”(葉真)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黃竹岩、趙登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