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立足本地資源 傳統文化有了現代打開方式

2025年05月04日07:50 |
小字號

□ 本報記者 李鑫津 丁宏波 張耀文 錢飛 顧介鑄 趙芳 通訊員 徐歡 葉麗莉 彭常磊 周潔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因旅游而生動,旅游因文化而更有“味道”。“五一”假期,江蘇各地紛紛發力,推出各種彰顯傳統文化特色的文旅活動。古運河夜游讓游客感受到揚州的“心跳”,如皋蟹黃湯包“香飄”社交平台,寶華山養生游園會為年輕人“去班味”,融入“一帶一路”元素的白虎山廟會來了一群留學生主播……這些立足本地資源、融合時代特色的文旅產品,展示著傳統文化的現代打開方式,也吸引了全國乃至全球游客前來打卡,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宜古宜今的無窮魅力。

揚州古運河夜游:

1個小時體驗2500年“穿越”之旅

吹糖人、畫扇面、變戲法 ……5月2日晚,揚州古運河畔,便益門碼頭燈火璀璨,大運河岸市集熱鬧開集, 古色古香的攤位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穿過熙攘的人群,不遠處的河面上,幾艘造型或古朴典雅、或充滿科技感的大型游船整裝待發。

夜幕降臨,隨著船娘一聲“歡迎尋夢揚州”的輕柔話語,鑼鼓敲響,游船緩緩駛離碼頭。霧森系統釋放出大量水霧,與兩岸霓虹交織成一景。以揚州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實景演出“大運揚州”,通過“入夢揚州”“吳王開運”“漢唐興運”“盛世康乾”“好運綿長”五大篇章,生動展現了揚州從城市初始、中興到盛世、輝煌的發展脈絡。

游船前行,運河故事徐徐鋪展。在“吳王開運”章節,舞台上重現了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挖邗溝、開拓大運河最早一段的恢弘歷史。吳王手持利劍,戰鼓聲漸起,讓觀眾仿佛穿越回2500年前春秋時期。

在現代光影技術的加持下,古運河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漢唐興運”章節帶領游客重溫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的歷史。游客丁女士身臨其境感觸頗深,“我好像在古運河的柔波裡感受到揚州的心跳。”燈影綽綽間,李白倚船吟詩,舞蹈演員獻上胡旋舞,將觀眾帶入充滿詩意之美的古揚州。

從便益門碼頭出發,途經東關古渡、解放橋、躍進橋、徐凝門橋等直至南門遺址,“大運揚州”古運河游船演繹項目串聯起9.6公裡水上游線,讓游客用1個小時體驗2500年的“穿越”之旅,充分感受揚州作為“世界運河之都”“中國運河原點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走過奔流的歷史,夜游揚州古運河如今也玩出“青春味兒”和“國際范兒”。在大水灣街區,啤酒派對點燃夜晚熱情,古風樂隊演繹著歌曲,身著古裝的工作人員熱情互動,讓置身船上的游客看出別樣的人間煙火。

2024年10月1日試運營至今,“大運揚州”古運河游船演繹已成為揚州又一文旅新名片。揚州全域旅游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作為全國首個全景式、大型沉浸演藝的古運河夜游項目,“大運揚州”不僅豐富了揚州的夜間文化旅游市場,也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皋“非遺”蟹黃包子鋪:

“人等包子,包子不等人”

“提前一天住了過來,就為起早品嘗地道的如皋蟹黃包。”5月2日上午,如皋市區李漁裡早茶店,南京游客何林拿起碟中的蟹黃包,搭配上姜絲和醋,“虔誠”地咬下第一口。濃郁的蟹香,讓何林直呼過癮。去年刷到如皋蟹黃包短視頻之后,何林就打定主意要來如皋一趟。

一撥又一撥食客,給店主張曉燕帶來了甜蜜的壓力。“幾乎每一桌都要點蟹黃包,忙得腳不沾地。”張曉燕告訴記者,這兩天都是“人等包子,包子不等人”,不少客人還要打包帶回去。

在另一家早茶店孟家蟹包,食客已排起50多米長的隊伍。“這次回家發現吃個早茶還蠻難的,排隊等號很正常。”在上海工作的張梓瑜邀請了同事來如皋玩耍,首站便帶她來品嘗蟹黃包。“蟹黃包都是採用現做現吃模式,美味不怕晚嘛!”店主孟鬆岑這兩天從半夜12點就起床開始忙碌,制餡、擀皮、捏包、蒸包……一直到上午11時早餐時段結束才有空休息。

作為如皋早茶的代表性美食,如皋蟹黃包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咸豐十年(1860年),鹽城東台人孟昌恆遷居如皋后創立“孟家包餃店”,歷經四代傳承,孟家后人不斷改良工藝。如皋蟹黃包以面皮韌性、醇香而出名。2016年,其制作技藝被列為如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獲評“南通老字號”,成為地方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為一餐赴一城。去年以來,在一些旅游博主推介下,如皋蟹黃包名氣大增。越來越多游客專程前來感受如皋蟹黃包的魅力,不少人甚至凌晨3點就驅車前來。他們穿梭在如皋的街頭巷尾,尋找蟹黃包“聖地”,並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分享如皋蟹黃包門店排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足球迷利用到如皋觀看中甲聯賽機會,專門品嘗如皋蟹黃包。如皋四海樓等早茶店抓住蟹黃包火爆“出圈”契機,在南京、南通等地布局3家分店。

徐州梁堂村烙饃大賽:

600歲古村氤氳2000多年前家鄉味道

5月1日早晨,清脆的鑼響聲劃破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梁堂村上空,一場特色烙饃大賽在這座有600年歷史的古村精彩上演。50組選手在張集鎮村委會大院支起鐵鏊子,比拼制作烙饃這一徐州傳統美食,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觀戰”。

“三!二!一!開烙!”上午9:18,比賽正式開始。選手們兩人一組,全神貫注地和面、搋面、揉面,一個個面團在巧手下變幻形狀,揪劑、拍扁、塑形一氣呵成。選手們用自帶的擀面杖和竹坯子爭分奪秒地擀面餅,點火開烙,不時旋轉、翻面。

此次比賽中年齡最大的選手、84歲的劉志蘭在面團裡加入秘制配方“醪糟”。“這樣能讓面的柔韌度更高,烙饃更有嚼勁。”說話間,劉志蘭熟練地將揪下來的面團擀成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薄餅,放在鏊子上烙了起來。伴隨著滋滋聲,餅面微微發黃,散發出陣陣香味。

“多擀一圈,饃薄一分﹔多翻一次,香濃十分。‘三翻六轉’的手法,跟家裡老人做烙饃時一樣。”圍觀的市民和游客不時發出驚嘆和喝彩聲,連連豎起大拇指。

“烙饃是家鄉的味道,我想讓更多人品嘗。”現場,8歲的小選手喬熠航格外引人注目。他學著一旁奶奶的動作,揉面、擀面,有模有樣。

在選手們的精心制作下,一張張薄如紙張、韌勁十足、熱氣騰騰的烙饃散發出誘人香氣。很多烙饃形態規整,由於火候控制精准,餅面還烙出了“龍鱗紋”。

近一個小時時間過去,到了緊張的評分環節。評委們從“數、色、香、味、形”多維度考量,為每組烙饃打分指導,現場評選一、二、三等獎。

此次活動還設置烙饃體驗區,提供面粉和專業烙饃工具,幫助游客體驗烙饃制作。烙饃“卷一切”美食區域,有馓子、麻辣醬、鹽豆等食材,供游客盡情發揮,卷出美味。

“烙饃是徐州地方特色傳統面食,有2000多年歷史,是代代相傳的美食。”張集鎮鎮長肖山介紹,烙饃和煎餅不同,是將未發酵的面粉和成柔軟的面團,擀成面皮后烙熟成餅,吃起來柔韌有嚼頭。張集鎮黨委書記周紅艷介紹,該鎮規劃把梁堂村打造成區域烙饃技藝傳承的“文化地標”,鼓勵村民制作烙饃直供合作餐飲企業。

連雲港白虎山廟會:

百年民俗大集變身國際商貿盛會

“五一”假期首日,連雲港市海州區以“金蛇騰飛福運至,白虎躍舞瑞光來”為主題的白虎山廟會開幕。這場延續百年的傳統民俗盛會,會場綿延長達2.8公裡,1135家商戶沿街設攤,特色小吃、農特產、游藝娛樂、日雜百貨一應俱全。據統計,廟會首日吸引各地游客超20萬人次。

白虎山廟會始於清朝,是蘇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傳統民間商貿集會。今年,廟會依托連雲港作為“一帶一路”交匯點核心區的區位優勢,首次引入20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特色商品與文化展演,實現“線下展會+線上雲展+數字貿易”三位一體的運營模式,打造出古今交融的國際文化交流新平台。

在廟會“一帶一路”數字貿易產業園主會場,俄羅斯套娃、南非博士茶、阿富汗青金石等20國特色商品琳琅滿目。南非參展商諸葛杰瑞熱情地向游客介紹:“這款產品在非洲是銷量冠軍,今天在中國廟會半小時就賣出上百支!”市民王馨悅帶著孩子邊品嘗美食邊感慨:“既能買全球好貨,又能體驗多元文化,這樣的廟會讓人耳目一新。”

廟會上,一群外國友人穿梭於各個展位之間,時而品嘗特色美食,時而舉起手機開啟直播,向世界展示這場文化盛宴。“太棒了!我要把這裡的精彩都分享給我的粉絲們!”來自江蘇海洋大學的盧旺達留學生王瑞和幾位國際學生組成“直播小分隊”。他說:“通過直播,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還能讓大家‘雲體驗’選購特色商品,這種創新的參與方式真的很有意義!”

“從傳統市集到國際盛會,廟會的蛻變正是連雲港開放的縮影。”江蘇海州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毅敏說,未來將把廟會打造為年度國際文化交流IP,持續放大“一帶一路”商貿文旅平台的輻射效應,推動更多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

句容寶華山景區:

養生市集為“脆皮打工人”現場開方

5月2日,在句容市寶華山景區千華古村養生市集入口處,一人多高的“一個大藥包”抱枕吸引眾多游客拍照打卡,一旁的處方箋立牌前,游客們對著上面寫的“症狀”給自己進行“體質測試”。“我是典型的‘脆皮打工人’,我朋友是沒救的‘拖延症’。”無錫游客盧雨笑著說,處方箋上寫的10種“症狀”,身邊很多朋友都中招了。

班味很重、發瘋症、已讀亂回症……這些年輕人挂在嘴邊自我調侃的“症狀”,在養生市集上都有“藥方”。“像我們這款解郁順氣茶,由佛手、酸棗仁、茯苓等10多種中藥熬制而成,很適合‘脆皮打工人’飲用。”養生市集中藥茶飲攤主任宇凡指著攤子上擺放的各類中藥和花茶說,游客既可以自行選擇各類花茶進行搭配,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的中藥茶飲。

寶華山景區所在的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超過94%,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局部高達每立方厘米2萬個以上,是不折不扣的“天然氧吧”。“寶華山一直都是康養勝地,‘體重管理’又是今年的熱門話題,我們就在‘五一’假期推出‘十全大補養生游園會’,傳遞健康生活理念。”寶華山管委會旅游發展部工作人員劉靜雯說,景區還安排了燃脂快閃活動、設置了手工中藥香囊攤位、打造了戶外運動探索路線,讓游客在游玩中放鬆自己、學習健康養生小秘方。

靖江“宋風雅集”:

沉浸式觀劇感受岳飛家國情懷

“五一”假期首日,靖江市生祠鎮“宋風雅集”活動拉開帷幕,本地及周邊游客紛紛前往,感受岳飛文化,共赴特色市集。

下午2:30,大型實景劇《思岳》燃情開演。該劇以岳飛屯兵靖江、安頓難民的歷史為脈絡,分《迎師》《駐扎》《送別》《思念》《回響》《太平》6幕實景劇。創作團隊突破傳統舞台局限,將生祠鎮岳廟、劉國鈞故居、思岳橋等場地串聯成6個實景演出點。觀眾們移步易景,沉浸式感受岳飛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今天帶著孩子一起來游玩,看了這場實景演出后,我們深深體會到岳飛和靖江百姓的深厚感情。”游客陸敏說。

“宋風雅集”活動現場還設置了30余個“思岳市集”攤位。靖江本土特色農產品血糯米、香沙芋挂面等紛紛亮相,不少游客咨詢購買。劉國鈞故居、岳廟、紅色東進、麗園等特色地標的文化印章受到游客追捧,竹編、泥哨等非遺手作攤位前也頗具人氣。

當天舉行的“兩情相岳”青年聯誼會,讓一群青年邂逅了春日浪漫。來自各行各業的單身青年通過各類互動小游戲,尋找心儀的另一半。

據悉,靖江“宋風雅集”活動從5月1日持續至3日,每天上午10:30和下午4:25,來自生祠鎮的義務講解員會在岳廟為游客提供免費講解,讓大家進一步了解當地文化故事。活動期間,還安排了泡泡水上派對和錫劇表演等,為孩子們和戲曲愛好者提供豐富選擇。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妍、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