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個“一件事”“空手”速辦,淮安做對了什麼

淮安市數據局(行政審批局)政務大廳內“一件事”辦理專窗。趙永 攝
創業“一件事”工作人員為群眾提供代辦服務。趙永 攝
原題:政務改革項目數與被推廣數雙列全省第一
110個“一件事”“空手”速辦,淮安做對了什麼
5月3日,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產科護士馬潔對產后第六天的何媛說,“等寶寶起好名字,你同丈夫帶上身份証,來我辦公室,為寶寶辦戶口、醫保和社保。”“什麼?在醫院上戶口?”病床上的何媛以為聽錯了。
“以前新生兒上戶口,要父母到派出所申報、面簽。如今,包括上戶口等6個事項,統稱‘新生兒出生一件事’,不出病房,就能在網上一次辦結,再不用跑公安、人社、醫保和銀行窗口了。”馬潔自豪地說,“這件事還是咱淮安先做,被省裡推廣的呢。”
“一件事”並非“事一件”,而是把分散在多部門的政務“一類事”,集成壓縮成“一件事”,以便“一次辦”。
110個“一件事”全市通辦聯辦——目前,淮安市“一次辦”的事項全省最多,也最復雜。其中,涉4個部門事項的佔59%,涉3個部門的佔31%,涉2個部門的佔10%。部門利益固化,集成改革難,但淮安一路過關闖隘,不僅攻下110個“一件事”,而且改革成色高、群眾獲得感強。其中,七成“一件事”屬於省內首試首創,四成被省和國家部委推廣、數量全省第一。淮安市政務改革領跑全國,並率先實現從便捷化向增值化嬗變。
從攻克“財政獎補審批慢”破題,為全省“一件事”改革蹚路
早在2019年,省裡就部署“一件事”改革,但多地停留在“部門推、小改小動”上,鮮有動到實權部門審批的“奶酪”。
自2017年被列入“省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市”后,淮安一直以問題為導向,尋求行政審批難點突破。
當調研得知,財政獎補資金下達企業平均77個工作日、最多210個工作日時,淮安市委領導坐不住了。2020年2月,市委領導在對當時新任市行政審批局局長吳蘇談話時要求,“從財政獎補資金下達慢這件企業呼聲最高的事改起!”
財政獎補審批,涉及市直18個部門。企業從縣跑到市,到哪個部門,幾乎都要走一遍“補材料—等研究—公示—蓋章”等流程﹔即便“闖關”結束,也不知最終獎補多少、何時撥付。
淮安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召開專題會議,推動18個部門“亮職、交權”——將財政獎補政策、金額、申報流程、審批時間等“和盤托出”,由市改革專班評估精簡、細化條款,在申報材料、審批環節、辦結時限至少各壓縮三分之一的基礎上,進行全周期流程再造,新建市縣一體的財政獎補集成平台,首批涵蓋704個獎補事項,實行網上申報、市行政審批局專窗“一鍵支付”。
2020年4月平台試運行,到年底,全市累計足額兌付獎補資金8億元,且多數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較改革前,企業申報材料、審批環節和撥款時長平均分別減少28.54%、43.2%和52.86%,開全國財政獎補直達企業先河。
找准支點,改革就能產生乘數效應——2021年1月,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辦公室推廣淮安市做法﹔2022年,淮安“財政獎補資金直達市場主體機制改革”被列入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同年,淮安市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唯一“一件事”自主改革試點地區。
“市長賬號”力破數據壁壘,為全省“一件事”擴容提供借鑒
高難度的財政獎補“一件事”做成后,淮安“一件事”改革如何再接再厲再攀高?
還是從企業群眾最關心的事入手。淮安決定不“包辦”,自下而上征集“一件事”。各縣、區自主申報,市級統籌公示,不管最終確定多少件事,統稱“淮上關愛一件事”,構建全市“一件事”集成服務平台,每年不斷採納民意、添加新事。從2021年起,由若干“一件事”組成的“淮上關愛一件事”,開始列入淮安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至今5年不輟,成為家喻戶曉的民生品牌。
2021年當年,全市確定改革25件“一件事”。隨即,市“一件事”平台圍繞自然人、經營主體等廣泛採集數據,建立動態電子語料庫,讓群眾辦事“兩個免交”:一是政府核發的材料一律免交紙質版,二是能提供電子証照的一律免交紙質証照。
可問題來了,像衛健、醫保、交通等部門數據涉及隱私,都歸集在上級政務平台,部門也就一個授權登錄賬號,無權也無法向市“一件事”平台提供全量數據。尤其公安、稅務等部門數據具有安全屬性,內外網不聯通,數據無法共享。
時任淮安市市長史志軍巧解難題:既然“市長賬號”有權調看各部門數據,何不授權市行政審批局,有限查詢下載部門相關數據,生成“一件事”通辦數據庫,鏟平“數據煙囪”,讓群眾空著手也能辦事?
市行政審批局迅速行動,緊鑼密鼓張羅三件事:一是梳理全市全量政務事項,從中確定“市長賬號”授權目錄范圍﹔二是在市政務大廳增設運行“市長賬號”的政務數據超級管理員平台和專窗﹔三是接收公安、稅務派員入駐,專司“市長賬號”運管。
全市有多少政務事項?市行政審批局12名工作人員歷時3個月大起底,梳理出市級1929個、縣級1184個。辦這3113個事項,需要提供多少政府核發的紙質証照、証明和材料?435個。其中,有多少紙質証照能夠數字化? 234個。還有多少數據、材料市級平台調不到?201個。
於是,市長授權市行政審批局,在掌管201個登錄賬號的市直30個部門,開通201個“市長賬號”,將孤立分散的部門數據歸入全市政務平台,在全省首創“435個証照、証明和材料數字化共享,市域一網通用”。
擁有了全省最大的“免提交”電子數據庫,淮安“一件事”擴量增面便水到渠成。2022年全市新增“一件事”29件,2023年再增24件,去年又增30件……增量與總量始終保持全省第一。
2023年,省“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推進現場會在淮安召開,其中一組數據讓與會者記憶猶新:3年來,全市累計調用“免提交”電子數據1943萬人次、動用“市長賬號”近萬人次,平均每年受益群眾94萬人次。
力推數據服務向下延伸,高效辦成“一件事”領跑全省
“435個‘免提交’電子數據,要走出市政務大廳,實現市、縣、鄉三級同標同質共享,多辦快辦‘一件事’。”淮安市市長顧坤要求。
市超級管理員平台分別向全市8個縣(區)政務大廳、103個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授權,設置包括可申請查詢“市長賬號”的超管或代辦窗口,讓更多難事就近辦、“一次辦”。
4月底,記者在淮陰區政務大廳遇到辦事群眾小張——4天前,他去銀行辦房貸,工作人員見他“個人征信報告”填的“已婚”,便讓他出示結婚証。實際未婚的他,這時才發現填錯了,連忙解釋,可口說無憑,銀行一定要他提供“未婚証明”。
小張自知理虧,先去社區,被告知自2018年起社區已無權開此証明。再去派出所,也被告知“不開”,他出示戶口簿力爭,“看,‘婚姻狀況’欄為空白,意即‘單身’。”民警搖頭,“無法用辦戶口時婚姻狀況,推斷你當下婚姻狀況。”他又去婚姻登記處,牆上一紙通知更讓他失望:2015年9月起,民政部門不再出具《無婚姻登記記錄証明》。
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輾轉來到區政務大廳求助。工作人員徐海豐邊安慰他“不急”,邊向淮安市政務數據超級管理員朱維多發出申請,通過“市長賬號”向省婚姻登記平台查詢小張婚姻信息。3分鐘后,朱維多傳來小張“無婚姻信息”的電子回復。
“動用‘市長賬號’為你開証明、辦房貸是政府本職,但今后源頭信息可不能填錯了。”送走小張,淮陰區數據局局長陳效軍對記者說,“平時業務練兵,多選取極端案例,隻有多為難自己,才能更好為群眾解憂。”
“把辦成‘一件事’升級成高效辦成‘一件事’,重在‘兩心’。”淮安市委副秘書長、市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局長吳蘇有感而發,“出於公心保辦事質量、將心比心提高辦事效率。”的確,淮安加強科技與政務融合,不斷把群眾煩心事變為全市一網通辦的“便捷事”。
特定困難人群做白內障手術,可享受1000元以內補助,可全區拿到該手術補助的患者為何很少?清江浦區行政審批局調研發現,不是沒需求,而是手續煩——累計要帶23份材料,分別去村居、鄉鎮(街道)、殘聯和醫院4個地方蓋章,審批時長20天,這讓以老人為主的眼疾患者望而卻步。
接到區裡匯報后,市行政審批局抓緊推出“復明手術補助申請一件事”——手術后,由護士登錄政務網,上傳患者資料,一表申報、一網通辦,患者躺在病床上,就可收到由醫院先行墊付的補助費。近兩年,全市有6910名特定困難老人手術后重見光明,也領到了這筆暖心補助。
提速增效,淮安持續深化“淮上關愛一件事”。其中,“零材料”現場辦理新生兒出生、義務教育入學、敬老優待、結婚和特定群體復明手術5個“一件事”獲全省推廣,還獲得“智慧江蘇重點工程項目”。
以倒逼機制促進“一件事”迭代辦,撐起營商環境新高地
國家推進“一件事一次辦”,主要聚焦個人與企業的全生命周期事項,秉持“項目為王”理念的淮安,主動增加“建設項目”事項,突出招商引資項目集成辦、限時辦,從而吸引眾多大項目落戶。
94分鐘!這是總投資166億元的淮安阿特斯新能源產業園辦理營業執照、銀行開戶、稅務套餐、就業參保登記、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和免費刻制5枚公章的時間。這“神”一般的速度,來自淮安“三個獨有”的創新機制。
——集成多個“一件事”迭代辦。如將工程建設領域的立項用地、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4個“一件事”,集成為工程項目全周期審批“一件事”,再將交地即發証、拿地即開工、建成即驗收、竣工即交付4個“一件事”,集成為重大項目全周期審批“一件事”,等於8個“一件事”一次辦,豈能不快?
——1004名專員幫辦“一件事”。市直42個部門222名副處級干部、8個縣(區)882名副科級干部成為營商服務專員,分別挂鉤縣區、園區和企業,專門疏通“堵點”。
巨石集團投資10億元配建風電場項目,立項審批時,發現其缺少風電能耗指標。該項目營商服務專員、漣水縣數據局副局長張佩佩即向挂鉤漣水縣的市服務專員、淮安市數據局副局長陳照新匯報。市數據局通過數據爬梳,發現已批未建項目還佔著指標,依規將其中233MW指標調劑給巨石,又經“並聯審+容缺辦”等程序,僅5天完成立項,讓企業負責人驚嘆,“專員解專業難題,事半功倍。”兩年來,全市專員排查接手企業難事1225件,辦結率97%。
——超時默認辦結“一件事”。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前,均承諾辦結時間。在辦結日前1天和前1小時,平台會先后兩次短信提醒,如仍無故拖延的,系統則強制辦結。淮安說到做到——江蘇啟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報年產13萬噸生物質項目,因審批人員疏忽,對平台先后兩次預警均忽視,觸發系統超時默認機制,被強制審批通過。如此超時即辦案例,全市已有9個。
辦好“一件事”不是終點,淮安還構建“投資—反饋—優化”閉環營商生態。
“最高94分多,最低67分多。”漣水縣政協主席姜杰介紹,該縣每年組織政協委員、企業代表上百人,對縣直部門落實“漣快辦”情況公開評議、現場打分,結果報縣委、縣政府。政協常委還到得分低的部門視察,形成《視察建議書》,促其改進服務。去年,漣水晉級淮安市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同“漣快辦”形成的營商品牌效應正相關。
110件“一件事”,撐起淮安市營商環境新高地——去年,全市67項營商環境改革獲省級以上表彰,其中“拿地即開工(一件事)”在重大項目中佔比全省第一﹔同時,全市平均每周新簽億元產業項目18個、新開工11個、新竣工8個……淮安市委書記史志軍說, “每來一個項目,都是對政務改革和營商環境的考驗:看服務是不是比需求早、做的是不是比說的好……”(林培 張靜 余潔)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