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南京以人才一體開發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

2025年05月06日07:00 |
小字號

原題:人才“打頭陣”,激活全域創新“引擎”

—— 南京以人才一體開發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我國科技攻關實踐一再啟示: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在於集聚和用好各方面人才。

近年來,南京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統籌發揮大院大所多、創新能力強、產業基礎扎實等優勢,堅持全域人才理念和“大人才觀”,通過人才資源一體建設開發,引領帶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不斷強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支撐。

機制引領,在關鍵領域先行突破

夜幕降臨,紫金山實驗室依舊燈火通明,來自實驗室和東南大學的工程師們正在協同調試全球首個太赫茲通信衛星載荷。這個計劃在2026年發射的驗証星,承載著南京從地面通信向空天地海全域進軍的雄心。當前,紫金山實驗室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科技力量,圍繞6G核心技術開展前瞻部署,已在無蜂窩通信、空天地融合等領域取得突破。

在這座科教富礦之城,關於創新的爭分奪秒,每天都在上演,且不斷刷新上限。

背后動力從何而來?關鍵在於一系列創新機制引領。近年來,南京以爭創國家高水平人才平台為主線,統籌校地企等各類主體,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整體布局、一體發展。把充分釋放居全球前列的科教優勢,作為搶抓機遇、開辟發展空間的最優解,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積極帶隊走進在寧重點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校地聯辦南京人才日。去年底、今年初,聯合10所高校開展“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動,征集發布3700多個優質崗位,1800余名海內外博士線下參加活動。組建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絡員會議,共商人才聯合引育、科技成果轉化等事項,協調解決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生命線”,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強磁場”。南京先后實施“人才強市25條”,配套隊伍建設、載體打造、機制改革等38項實施細則,面向科技創新人才、產業骨干人才、基礎研究人才等實施一攬子支持項目。其中,市級人才計劃服務“不問歸屬”全面向市域用人單位開放,“一室一策”支持紫金山實驗室以及EDA、第三代半導體、高性能膜材料等重大創新平台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構建尖端領域人才高峰。

打破常規、全力支持中國科學院工業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建設,持續實施項目單列、服務專享等政策包。去年全市人才工作經費中,40%直接用於在寧高校院所和重大創新平台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滴灌之下,人才創造力源源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任務牽引,以有組織科研推動前沿性創新

作為一座坐擁50多所普通高校,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台,2個8000億級和5個2000億級新興產業集群的城市,南京如何更好地發揮特色優勢,實現人才強和科技強、產業強的共贏?“立足地方產業基礎和發展方向,凝練一體化發展關鍵任務,在協同推進中凝聚發展合力。”南京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由江蘇蘇博特公司參與共建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加平常常和一批青年人才、工程師當面交流研討。這些人才不僅來自企業,還來自相關高校、研發機構。“在當前科技創新背景下,隻依靠一個人、一家單位很難攻克行業共性難題,必須整合創新資源,聯合各類人才一起攻關。”劉加平說,南京推出人才攻關聯合體項目,支持龍頭企業圍繞“卡脖子”難題開展聯合攻關,讓一些關鍵技術難題破解形成合力。

近年來,南京堅定實施“有組織的創新”,圍繞關鍵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打造“企業家+頂尖專家”聯合創新模式,由企業出題,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組建人才攻關聯合體,在光子芯片、先進復合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方面形成一批重要成果。

人才聯合引育,南京推動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組團”合作、“抱團”實施新一批國家重點人才工程,做到“校引企用”“企引校用”。依托在寧10家國家和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組建“東南大學—南京城建集團”等5家卓越工程師技術中心,在智慧城市等領域共育人才、共出成果。2024年以來,在7所高校設立產業人才獎學金,校企共建人才“訂單班”的,按培養規模予以支持。

成果聯合轉化,瞄准高校院所有優勢、地方發展有需求的重點領域,近5年從園區板塊遴選170名深耕產業創新的科技人才專員,帶著創新需求向全國73家重點高校院所派駐,“點對點”牽引科研成果落地超800項。支持高校院所選派掌握創新資源及具有轉化能力的專業人才到產業一線挂職科技鎮長團,14年來累計接收15批1068人,簽訂產學研項目近4000個。

生態賦能,用有溫度服務促才盡其用

四輪八驅防爆輪式架構上,有著一雙粗壯有力的手臂,在智慧的大腦指揮下,走起路來相當穩健。5月3日,在“天創機器人”企業展廳內,記者見到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機器人“天魁1號”,企業董事長劉爽指著這個“又猛又靈活”的大家伙說,“我們正在加快布局,希望把防爆人形機器人推廣到更多應用場景中。”

回顧“天創機器人”從落地南京再到發展壯大過程,劉爽無時不感受到政府有形支持的力量。“南京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我們很慶幸身處其中,能夠獲得更強大的資源引擎和更完善的科創環境。”為更好實現產業發展和人才集聚的有機統一,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機器人產業攻堅辦公室,除重點企業外,還將相關部門板塊、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等納入專班,及時了解企業和人才訴求,推動形成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生態優,則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生態優,則事業興旺、未來可期。

南京堅持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集聚各方資源賦能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打造服務保障一流生態。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2024年將市級人才培養計劃46.7%的名額直接分配給高校院所。完善實施“有崗位沒單位”等人才靈活集聚模式,支持人才跨領域、跨地域特殊調配。統籌20億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瞄准重點產業投早、投小,孕育壯大一批未來支柱項目。整合紫金山英才卡等服務,深化全周期人才服務“一件事”改革,為人才發展全鏈條提供跟蹤保障。

2023年起,南京將每年5月18日作為人才日,既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的切實舉措,也是愛才敬才、廣納四海英才的城市心聲,對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答好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必答題”意義重大。再有十幾天,2025南京人才日又將如約而至。期待並誠摯邀請每一個你與南京攜起手來,共筑創新“熱帶雨林”,共赴創業“星辰大海”。(林元沁)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