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南京雨花石“野採熱”背后潛藏風險令人擔憂

2025年05月07日11:47 |
小字號

原題:雨花石“野採熱”吸引全國旅行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調查:種種野採行為加劇事故風險

南京雨花石以其色彩斑斕、紋理獨特而深受收藏愛好者喜愛,長期以來被視為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之一。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等社交平台的興起,“野採雨花石”成為一種新的戶外潮流,吸引大量年輕人爭相涌入山林斷層地帶,試圖親手挖掘屬於自己的“奇石”。然而,這場熱潮背后潛藏的安全風險日益凸顯。記者調查發現,野採雨花石雖具探索樂趣,但其背后潛藏的風險令人擔憂:陡峭地形、地質斷層、高壓水槍沖刷……種種行為正在加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部分家長還樂於帶孩子參與,格外需要注意安全。

“挖石頭”成新寵 社交平台助推野採熱潮

南京雨花石因其獨特的地質成因和審美價值,一直是收藏愛好者的心頭好。過去,雨花石採集活動多為專業愛好者或本地居民所熟知。但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平台的興起,“雨花石尋寶”“水槍沖刷斷層找石”等內容迅速走紅,掀起了一股“野採熱”。

記者發現,一些博主專門拍攝自己在山間斷層處使用高壓水槍沖刷泥土、徒手攀爬陡坡尋找原生雨花石的畫面,視頻點擊量動輒數十萬,評論區裡更是不乏網友留言:“看著他們挖出漂亮的雨花石,我也想試試。”這種“探險+撿寶”的形式不僅滿足了人們對自然探索的好奇心,也讓不少年輕人將其視為一種新的戶外打卡方式。

據多名參與者介紹,南京周邊一些廢棄礦坑、斷層帶已成為熱門“打卡地”。周末節假日高峰期,一些採集點甚至出現人群聚集現象。一名經常參與雨花石採集的網友向記者展示的一段視頻,畫面顯示一處不大的採集區域同時聚集了20多人,手持鐵鍬、鎬子等工具對斷層進行挖掘。在採石區域的附近停放著好幾輛車,該網友告訴記者,參與者中有不少人是從外地專程趕來。現場車輛密集,秩序混亂,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斷層邊上“挖寶”危險場面令人擔憂

記者調查發現,雨花石多產自古河床沉積層,經過長期水流搬運、沉積和磨蝕作用,最終在特定地質環境中沉積形成礫石層。這些區域通常位於山坡斷層帶或廢棄礦坑附近,地質結構鬆散、穩定性差,極易因人為挖掘、水流沖刷等外力作用引發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

一名多年參與雨花石野採的網友告訴記者,他曾多次因野採被落石砸傷。“有些斷層表面看起來沒什麼危險,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有很多細微裂痕,隨時可能坍塌。”他還向記者展示了一組照片,畫面中一名女子站在數十米高的山體半山腰上挖掘雨花石,未穿戴任何防護裝備,僅靠挖出的小坑作為支撐,場面令人捏一把汗。

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採石者使用高壓水槍沖刷山體斷層。這種行為不僅破壞原始地貌,也可能誘發局部塌方,危及人身安全。此外,由於缺乏統一管理和引導,許多採集者隨意開挖、堆土,進一步加劇了地質環境的不穩定性。

“五一”期間,南京市某廢棄礦坑發生一起因採集雨花石引發的落石傷人事故,一名女子在斷層山坡上挖雨花石時被落石砸中受傷,身體無法動彈。幸運的是,旁邊有人及時發現並報警,經消防和醫護人員緊急救援后送醫治療,才避免了更嚴重的后果。

親子探險暗藏風險 安全措施需關注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在這些野採雨花石的人群中,出現了不少兒童的身影。不少家長把這種採集活動作為培養孩子野外探險、親近自然的機會,但這種看似充滿趣味的親子活動,實則暗藏巨大安全風險。一名網友提供的照片顯示,在某處雨花石採集地,多個家庭帶著孩子參與採集活動。好幾名兒童正在一處斜坡上挖掘雨花石,家長們則在一旁閑聊或協助搬運工具。然而,這些野採區域地質結構復雜,坡面陡峭且碎石較多,兒童缺乏對危險的判斷能力,一旦發生塌方、滑坡,后果不堪設想。

一名資深的採石愛好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進行野外採集時必須配備必要的安全裝備,如安全頭盔、防滑手套等,尤其是在斷層帶、陡坡或鬆軟土質區域作業時,這些裝備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保護作用。“更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前往陌生或地形復雜的區域。很多熱門‘打卡地’其實是地質災害隱患點,缺乏專業引導和安全保障。”他特別提醒道,“尤其是家長帶孩子一起出門,不能隻圖新鮮好玩,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專家呼吁適度採集 加強監管與科普引導

針對愈演愈烈的雨花石野採現象,相關專家指出,雨花石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地質資源,過度開採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會影響地質結構穩定,帶來嚴重安全隱患。“雨花石的形成周期極長,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出現因過度開採導致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問題。”

同時,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應加強對雨花石採集活動的規范管理,設立合法採集區,限制採集范圍與數量,同時加強安全警示標識設置。對於高風險區域,應禁止進入並安排專人巡查。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加大對公眾的科普宣傳力度,提高市民對地質災害的認知水平,引導人們以更加理性、環保的方式欣賞和收藏雨花石。(馬斌)

來源:揚子晚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