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區:貫通式體系助高校成果轉化闖過“深水區”

原題:【江海弄潮】南京江北新區:貫通式體系助高校成果轉化闖過“深水區”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日前,教育部和江蘇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南京承擔了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兩大分中心的建設任務,著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范式。今天的《江海弄潮》,讓我們跟隨記者鏡頭走進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的首個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分中心,看看這裡如何為成果轉化“架橋鋪路”。
荔枝新聞中心記者羅聰懿說:“這裡就是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分中心,目前已匯聚了來自全國66所高校的創新項目。而一街之隔的南京生物醫藥谷,集聚了超1300家生物醫藥企業。實驗室和生產線,在這裡形成了空間上的相聯。”
貼近的不僅是空間距離。在這裡,前沿學術和市場需求找到了共同展示的舞台。4月28日,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首期藥轉未來學術沙龍舉行,吸引到70多位來自高校和企業的代表參加交流。活動現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分享了他的研發經歷,為在場眾人帶來深刻啟發。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研究員付子毅說:“現在,我們做蛋白質降解這一塊會有點迷茫,但是阿龍·切哈諾沃老先生講了這個時代已經快要來了。有這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們指引方向,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在這方面的信心。”
不僅是前沿技術的分享,為了讓一個個“科技種子”順利發芽,這個分中心,從概念驗証、小試中試、技術熟化、成果轉化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找到有針對性的支持。
近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權教授團隊研發的一款針對細胞凋亡的小分子靶向藥物獲得美國FDA和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即將進入臨床一期試驗階段,籌措試驗資金成了當務之急。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藥生物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趙權說:“根據我們的估算,一期臨床要60個到90個患者,每一個患者可能需要20萬元到30萬元的資金,所以資金需要還是比較大的。”
面對資金這隻“攔路虎”,關鍵時刻,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伸出援手。趙權的團隊僅用2周時間,就獲得了“成果轉化貸”500萬元的授信支持。這款金融產品的獨創之處就在於,由分中心與銀行聯合定制,團隊隻需要提供由分中心出具的技術產品評估報告,就可以“簽約即貸”,獲得較低利率的貸款。
羅聰懿問:“對比以前,有一定不同?”
趙權說:“利率上面還是很優惠的,申請的程序也很簡單,銀行省去了一些技術評估的過程。另外,‘成果轉化貸’無需抵押。”
羅聰懿又問:“給了我們啟動資金?”
趙權回答:“對的,是一個雪中送炭的貸款項目,貸款周期給我們的是2∼3年的時間。我們比較有信心,在一段時間就會獲得股權融資。”
除了“量身定制”的貸款產品,分中心還依托江蘇省、南京市以及江北新區的在地資源,推出一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基金,總規模達84億元。這些“耐心資本”如同堅實后盾,助力團隊抵御風險、攻克融資難題。
高校團隊要做成果轉化,更關鍵的是要對接市場。在背后穿針引線的,離不開這樣一批技術經理人。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醫藥工程專業的吳昊就是其中一員。整個四月,他和小伙伴幾乎化身為空中飛人,跑遍大江南北對接了30所高校,定向收集轉化項目。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技術經理人吳昊說:“這張表格就展示了高校成果的信息的情況,比如說項目的技術特點、目前研發的階段、未來傾向於轉化的模式。目前,我們已經收集到超過1000項。”
吳昊說,接下來,他們將對這些收集到的高校項目進行梳理。一部分成熟度高、轉化意向明確的,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將為高校團隊對接合適企業,促成轉移轉化﹔另一部分有孵化意願的,分中心將承擔起全流程孵育功能,幫助高校團隊找產業需求、找市場方向,更好地促成項目落地。
吳昊說:“生物醫藥谷有成熟的生命健康產業鏈條,從上游的原料藥到中下游的研發服務,包括物流銷售等。今年1月份到4月份,目前已經有超過30項成果已經落地。”
推動高校與企業“雙向奔赴”、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正是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的目的。以建設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為契機,今年,南京將進一步完善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力爭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以上,突破1100億元,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首選地。
南京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願華說:“我們要繼續用好全國高校技術轉移分中心,建設一個現場展示交易平台和網上的對接服務展示中心、成果轉化超市,讓成果在供給端、應用端還有服務端能夠更好更快地銜接和落地,吸納全國的技術成果向南京轉移轉化集聚。讓南京成為科學家敢闖、企業敢投、成果敢轉的創新熱土,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的‘硬核’科技動能。”
【蹲點手記】
蹲點採訪中,記者注意到,大家都談到了信心。記者認為,這份底氣正是源自於南京沉下心來、默默為創新筑牢“地基”的堅守。她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以沉穩的姿態俯身深耕,讓每一顆創新的種子在這裡破土、抽枝、生長。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戶這裡,是信任,是挑戰,更是機遇。在這份機遇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前沿技術將在這裡走進現實,古都南京的創新之路也將更加寬廣。
記者│羅聰懿 張正
來源:江蘇廣電總台荔枝新聞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