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多地進行人工增雨 除火箭彈外還有這些秘密武器

原題:江蘇多地進行人工增雨,除火箭彈外還有這些秘密武器!
近日,為有效緩解旱情,江蘇南京、鎮江、無錫、蘇州、揚州、鹽城等多地接連發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公告,並成功發射火箭彈,取得了良好的人工增雨效果。據省氣象台數據顯示,今天江蘇進入本輪降水最強過程。在本次人工增雨作業中,發射人工增雨火箭彈是大眾熟知的手段。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人工增雨並非僅靠火箭彈這一種方式。
“人工增雨是在合適條件下,通過人工向雲中播撒適量催化劑,促使雲滴或冰晶增大,最終實現地面降水增加。”江蘇省氣象台氣候中心專家介紹,人工增雨作業方式分為空中和地面兩種。空中作業依靠飛機向雲中播撒碘化銀、氯化鈉等催化劑﹔地面作業則借助火箭、燃燒爐,將碘化銀等催化劑送入雲中。
在眾多創新的人工增雨方式中,JC-M15多旋翼無人機系統(氣象版)是目前最新穎的人工增雨方式。南京市氣象學會秘書長陳曲告訴記者,該無人機系統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航金城無人系統有限公司打造 。它可搭載機載播撒系統,直接深入雲層開展作業。與傳統作業方式相比,具有諸多優勢:作業范圍精准可控,機動性良好,能靈活穿梭於復雜雲層環境﹔催化效能高,可有效提升增雨效果﹔應對復雜天氣能力強,在一些不利氣象條件下仍能穩定作業,解決了傳統人影作業手段單一、航路安全限制多等問題。
在南京等地,地面燃燒爐增雨也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地面燃燒爐通過燃燒含有碘化銀等催化劑的焰條,產生的煙霧隨著上升氣流進入雲層,增加雲中凝結核,進而促進降水形成。這種方式具有設備簡單、操作便捷、成本較低的特點,在暖雲催化增雨方面應用較為廣泛。
此外,飛機播雲增雨作業在我國也是重要的人工增雨手段。專家表示,飛機能夠依據雲的不同特性,將催化劑精准播撒到雲層合適部位,對於大面積雲層的增雨效果顯著。不過,利用噴霧機噴水霧增雨的方法相對少見。它是通過功率強大的噴霧機向空中噴射水霧,水霧達到一定高度后,降低空氣溫度,促使下層暖空氣上升,模擬自然降水的部分條件來促進水汽凝結和降水形成,但這種方法增雨效果有限,對環境條件要求也十分苛刻。對於大眾關心的一些問題,專家也做出解答。比如,地面火箭增雨並不會把雲打散。以常用的RYI6300增雨火箭彈為例,彈內的碘化銀作為高效增雨催化劑,在火箭彈到達雲中特定位置后,催化劑被點燃,隨著火箭彈飛行沿途播撒,起到人工冰核作用,使過冷水聚集成雨滴,且火箭在催化劑播撒結束后會安全分離降落。同時,人工增雨作業也不會把下游的雨 “打跑”。在大范圍降水過程中,雲中水汽不斷補充更新,人工催化增雨量只是降水的一小部分,且上下游雲體通常不同,目前並無証據表明上游人工增雨會減少下游降雨量。
人工增雨也並非隨時隨地都能實施。專家表示,人工增雨作業需要滿足一定條件,首先要有雲,且雲層厚度需大於2公裡﹔其次要有降水天氣過程,包含水汽輸送和上升氣流區。同時,要依據不同雲層物理特性,精准選擇作業時機,將適量催化劑送至雲層合適部位,才能實現增雨目的。
在增雨效果方面,目前人工增雨效果檢驗仍是世界難題。根據有限試驗,一次人工增雨作業一般能增加10%至20%的雨量 。而對於催化劑是否會污染環境的擔憂,專家表示,人工增雨屬於微物理過程,非產生新物質的化學過程。人影作業常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銀等催化劑,成冰能力高且每次用量少。以碘化銀為例,作業區域水體和土壤中積累的銀離子濃度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准,所以正常使用人影催化劑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張宣 文/攝)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