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雷美君:第一次感覺文物離自己這麼近

姚雪青
2025年05月17日06: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5年5月17日8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5年5月17日8版 版面截圖

原題:第一次感覺文物離自己這麼近

“流線型的身體,不規則的邊緣像飛機,尖尖的尾巴——是魚?”雷美君伸出右手,在“洞穴”中摸了又摸,然后縮回來按下一個圓形按鈕,耳邊傳來一陣有韻律的空靈叫聲,她豎起耳朵細聽。

“這是座頭鯨的‘歌聲’。”她露出一個篤定的笑容,“我以前從書上讀到,科學家給一種鯨魚‘出唱片’,為了喚起人類對它的保護意識。”

“好厲害!”謎底寫在“洞穴”下方,引來圍觀人群一陣掌聲。

個子小巧、性格開朗的雷美君是一位全盲女孩,從武漢考到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聲樂系,今年剛上大一。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前夕,她參加館校合作課程,和班上同學來到南京博物院參觀。

起初,她有些懷疑:博物館裡能“看”到啥?當她沿著盲道走進南京博物院一層的博愛館時,就感到了不同——這個館沒有大門,是全敞開式的,地面上鋪著盲道,沿牆面安裝著扶手。在展廳入口處,有簡短介紹,她用雙手飛快“讀”著一行行凸起的盲文,“博愛館2013年正式對外開放,展廳面積近200平方米,專為視障觀眾提供展覽服務﹔2020年,南京博物院將博愛館打造成為國內首個‘融合性’無障礙展館……”

南京博物院社教專員鄧婕思向同學們介紹,展廳將鎮館之寶之一、利瑪竇繪制的明代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的復制品搬到現場。不少家長正帶著孩子在地圖上查看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

雷美君也能“看”到。展廳裡,還有兩張特別的地圖。一張挂在牆上,用凹凸的波浪線和光滑的平面,分別表示陸地、海洋和島嶼﹔另一張鑲嵌在桌子上,用盲文和凸線標注著更多細節。她用指尖順著線條滑動,“走”完了長江、黃河與長城。

“利瑪竇除了繪制出地圖,還帶來了西方的藝術品和農作物。”在鄧婕思的引導下,雷美君和同學們將鼻子湊在嗅聞盒上,體會不同氣味,猜測是哪樣物品,“這是鼻煙壺”“這是花生”……他們最喜歡的互動環節,是“猜猜我是誰”——將手伸進不同的“洞穴”,通過對輪廓的觸摸和聲音的分辨,猜測是《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哪些動物。“各種感官的調用,讓地圖變得立體。”雷美君說。

結束了博愛館的參觀,同學們在帶隊老師和幫扶同學的引導下,前往其他展廳參觀。一路上,每個樓梯旁都有坡道或電梯,展館之間是自動感應玻璃門,咨詢台裡擺放著輪椅……

參觀的第二站,是歷史館。雷美君戴上耳機,靠近重點文物時,就會聽到語音導覽。還有一個“驚喜”在等著大家:展廳一角,有一排可觸摸的文物復制品。雷美君最期待的“唐三彩雙魚瓶”就在其中。

“剛才聽語音導覽說,這件文物整體造型呈魚形,且無論從何種角度觀察它,都可以看到兩條魚——這多有意思,但又多抽象。”雷美君說,如果只是聽聽,就和在學校“看”書沒有區別了。

摸起來的感覺呢?站在一比一、同材質的復制品前,雷美君一邊觸摸一邊描述感受:“最頂上張開著的是魚嘴,向下兩邊圓圓凸起的像魚眼睛,鼓鼓的地方是魚肚子。”她說,第一次感覺文物離自己這麼近,近到“像從歷史書中活過來一樣”。

參觀的最后,師生們來到特展館。近4米長的《坤輿萬國全圖》鋪陳在展廳中間。“雖然看不清楚,但有種‘扑面而來’的沉浸感。”大一學生鄒舒懷的雙眼只能看到模糊光影。剛才在博愛館,他已借助工作人員提供的放大鏡,在縮小版的地圖上一點點放大了細節和文字,相當於提前“預習”了,現在來到實物前聽介紹,就是“溫故而知新”。

“下午得趕回學校上課。”鄒舒懷感慨,這次沒看過癮,下次還來!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