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全國助殘日丨南京溧水:牡丹“花開”特教路

王丹丹 實習生陳偉
2025年05月18日07:3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溧水特校學生制作的牡丹文創產品。人民網 王丹丹攝

溧水特校學生制作的牡丹文創產品。人民網 王丹丹攝

全國助殘日前夕,記者走進江蘇南京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下稱“溧水特校”)實踐基地時,該校聽障畢業生陳明生正忙著將新採的牡丹花瓣烘干,用來制作干花文創產品。

指指工作服胸前的牡丹圖案,49歲的陳明生用手語表達:這些花瓣採自學校牡丹園,他和妻子都在這裡上班,收入不錯。

溧水特校與牡丹結緣,源於陳明生20多年前寫的一封信。

那是1999年冬天,從福利廠下崗的陳明生情急之下給老校長葛華欽寫信:“校長,我要吃飯,我的小孩要上學,該怎麼辦?”

彼時,溧水特校內大多是來自農村的殘疾學生,面臨生存難、就業難、擺脫貧困難等現實問題。陳明生信上的字句像刺一樣扎著葛華欽的心:如果特殊教育不能讓學生自立,意義何在?

經過一番考察,2001年2月,葛華欽牽頭向當地政府提交了建設溧水特殊教育實驗基地的報告。隨后,學校流轉了186畝荒山開辦基地,繼而從山東菏澤引進優良牡丹品種籌建牡丹園,陳明生首批進入基地工作。

溧水特校基地員工在牡丹園內除草作業。實習生 陳偉攝

溧水特校基地員工在牡丹園內除草作業。實習生 陳偉攝

牡丹種植帶來了基地創收的“第一桶金”,見証著這所特校引領畢業生的自強之路,也逐漸成為了學校的文化符號。“早些年,曾有家長擔心孩子穿校服會被歧視,學校就商定校服上不留校名,隻留一朵牡丹花的標識。”現任校長楊錦說。

2013年,溧水區投入1.9億元推進溧水特校與基地異地新建。“新基地與學校融為一體,功能更全,責任也更大了。”在楊錦看來,想讓殘障學生在實操中學好本領,畢業后爭取有一份穩定工作,基地市場化運轉才是長久之計。

從牡丹園到水產養殖區、果蔬種植區、智能玻璃溫室……如今,溧水特校實踐基地已然成了一座現代農業產業園,還發展了牡丹觀賞旅游、中小學社會實踐研學等項目。“我們累計接待市民游客20余萬人次,全市中小學生學農社會實踐活動30余萬人次。”楊錦介紹,包括研學、農作物收獲、文創產品、牡丹花會文旅收入等在內,基地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

溧水特校基地內,老師指導學生養護盆栽。校方供圖

溧水特校基地內,老師指導學生養護盆栽。校方供圖

以實踐基地為平台,溧水特校逐步探索出“教育—培訓—就業”一體化辦學模式,成了全國同類(級)學校中率先對智障和聽障學生實施15年教育的特殊教育學校。據了解,該校現有15名畢業生實現在基地就業,大批畢業生則通過自主擇業成了生產線操作工、個體戶、美甲師等,學校就業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與此同時,當地也在師資配備上為學校建立綠色通道,先后從南京農業大學引進8名研究生充實師資力量,填補了南京特教領域農業職業教育的空白。不久前,溧水區教育局“立足區域特色打造鄉村特殊教育實驗基地”入選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這也是江蘇省唯一入選的特殊教育案例。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