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海門連續七年“雙創”人才入選數位居南通第一

2025年05月19日06:58 |
小字號

原題:海門連續七年“雙創”人才入選數位居南通第一

人才雁陣齊飛 城市出圈出彩

加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南通市海門區5月16日出台《“東洲英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實施辦法》,迭代更新引才支持、推進機制、服務配套等一攬子措施,進一步貫通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據統計,海門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數連續4年、“雙創”人才入選數連續7年位居南通第一。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人才是關鍵要素。”海門區委書記、區長沈旭東說,緊扣優勢產業、成長型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所需,海門靶向發力引進各類緊缺人才、領軍人才,綜合施策培育本土優秀人才、專技人才,以人才雁陣比翼齊飛推動城市發展出圈出彩。

不久前,南通遠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成功開發高粘霧化設備樣機,可突破傳統射流、超聲霧化的局限,將涂膠材料均勻涂抹在芯片表面,提升芯片在復雜環境中運行的穩定性。3年前,90后博士后岳遠賀帶著創新項目到海門參加“東洲智薈”路演,成功通過評審並獲得300萬元創業資助。當年,他就在海門創辦南通遠景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目前已建立半導體晶圓涂膠、清洗、干燥設備研發平台,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山東大學等多家單位達成合作。

海納百川聚英才,海門通過頂尖人才“一事一議”、重點緊缺型創業人才“直通車”免評審、領軍型創業人才“即到即評”、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評審引進以及創業菁英“以賽代評”等方式,對各類人才從項目資助、場所保障、貸款貼息、生活津貼、購房補貼、安居保障等方面給予集成支持。同時明確,人才項目進展未達預期未獲政策支持的,給予無期限等待,此后任何一年企業成長起來,均可申請補足政策。

“陪伴人才成長,我們願做‘耐心資本’。”海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海門創新實施東洲英才“種子計劃”,聚焦“技術萌芽期—產品原型期”關鍵階段,圍繞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醫藥等八大硬科技領域,採取“撥+投”聯動模式,全力培育具備5—10年發展潛力的前沿技術項目,對早期項目給予30萬元無償資助,同步配套最高500萬元股權跟投。

人才在哪裡集聚,引才“橄欖枝”就向哪裡伸展。去年以來,海門先后赴北京、上海、武漢等地舉行“東洲智行”巡回引才系列活動,集成政策環境推介、項目路演評審、產學研對接等子活動,已建成在外“東洲人才驛站”3個,引進領軍型人才項目39個,招引研發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近千人。

引進來,更要用得好、留得住。走進海門智谷綠海示范園,記者發現,通過智能化、數字化手段“復刻”南半球氣候,原本生長於南半球的藍莓竟在這裡挂滿枝頭。“海門不是我的第一選擇,卻是最好選擇。”新型藍莓種植專家、澳大利亞歸國創業博士楊士英介紹,她培育的太空藍莓種子返回地面后,亟需選址育種。由於項目需要精准控溫、控濕,在多個城市都未找到中意場地。海門得知信息,服務專班隻用一天就找到適合的玻璃溫室大棚並免費提供,非農土地備案和用地平衡等手續也一一幫助辦理,保障項目順利落地。

日前,武漢大學海門集成電路研究中心誕生一項科研成果——武漢大學微電子系博三學生柴卓珉主導研發芯片設計EDA工具項目,創新性提出建立大規模開源數據集,相關成果在CCF-A類期刊發表。

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供項目導入、人才招引、科技轉化、項目孵化服務,武漢大學海門集成電路研究中心去年投入運營,已落地誠純新能源、愛分類科技等3個項目,引培4名“東洲英才”。中心還與海門中專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定制教學課程,在微電子專業中增設“封測班”,首期吸納學生250人。

從“引人才”邁向“育人才”,缺少大院大所的海門揚產業所長,打造謇公湖科教城、東布洲科學城、省級機器人特色小鎮等多個創新平台。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已獲省級及以上獎項4項,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累計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288名、大專生127名,獲評省重大創新載體研發平台。

數據顯示,海門累計入選國家級人才169人,省“雙創人才”131人、“雙創團隊”18個,成功培育領軍人才企業127家,其中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8家、高新技術企業38家,高企轉化率達26.6%。人才雁陣“如鳥歸林”,為中國式現代化海門新實踐增添精彩一筆。2024年,海門工業開票銷售突破2000億元,招商引資綜合考評位列南通第一,獲評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優秀縣(市、區)。(徐超 通訊員 俞新美 劉華 蘇宸)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