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1.8萬名護士走出醫院 將專業護理延伸至居民床頭

南京市浦口人民醫院的護士正在進行上門護理。 趙晶 攝
原題:“網約護士”試點六年,你下單了嗎?
江蘇1.8萬名護士走出醫院,將專業護理延伸至居民床頭
初夏的南京,80歲的李阿姨安靜地躺在家中臥室床上。南京市浦口人民醫院護士何為靜完成了這次上門更換胃管的服務。三年前因腦梗失能后,李阿姨的家人再也不用為每月一次的醫院奔波發愁——通過“健康浦口”微信公眾號預約,專業護理會上門服務。
自2019年國家衛健委啟動試點以來,江蘇各地通過技術賦能和制度創新,為患者提供便利。如今,這項被大眾稱呼為“網約護士”的服務運行得如何?截至目前,江蘇省累計服務超88.6萬人次,1.8萬名護士走出醫院圍牆,將專業護理延伸至居民床頭。
體驗:一場30分鐘的居家“微護理”
5月23日上午10點,當天是南京市浦口人民醫院何為靜護士為李阿姨提供上門護理服務的時間,提前一天,李阿姨的兒子已經通過“健康浦口”微信公眾號平台進行了預約。記者跟隨醫療機構的護士團隊,了解上門服務的全過程。
核對患者信息,整理上門服務所需要的物品,打上一輛出租車,十來分鐘后,何為靜就來到了李阿姨家樓下。李阿姨今年80歲,3年前因突發腦梗,摔了一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目前是完全失能的狀態,進食通過鼻飼,每兩個月需要更換一次胃管。在李阿姨的臥室,何為靜麻利地為她鋪上床單,協助護工一起把老人從輪椅搬上了床。“阿姨最近狀態怎麼樣?平時要讓她多活動,多喝水。”何為靜一邊向護工了解情況,一邊打開隨身攜帶的小藥箱。“管子已經有點不行了,這次也有五十幾天沒換了。”舊管道拔出,何為靜叮囑護工,胃管最長不要超過兩個月,“我們后台也會有數據,如果到了該護理的時間沒有人聯系,我們也會電話提醒的。”插管過程非常順利,她一邊操作,一邊在李阿姨耳邊輕聲安慰:“堅持一下,很快的啊。”整個過程全程有便攜攝像監控,同步至醫院后台。
不到半小時,護理順利完成,收拾好醫療廢物,何為靜把幾片醫用膠布放在李阿姨床頭便離開了。“收費271元,涵蓋了醫療耗材費用、上門服務費用還有交通費。”李阿姨的兒子算了一筆賬:以往去醫院需三四個人陪同,算上誤工費、交通費,實際成本超500元。如今平台統一定價,卻把護理服務從醫院搬到家了,省時又專業。半年的上門服務,讓李阿姨的兒子感受到居家護理服務帶來的便利。
在浦口人民醫院“互聯網+護理”的工作后台,記者看到,所有專科護士的介紹,通過檢索病人需求,就可以調出具備相應護理能力的護士名單,而患者需要上傳自己的病歷、病灶照片、備注等。護士長張赟說,第一次上門,往往會派兩位專科護士同時上門,詳細評估患者的情況,服務結束后,還會有護士和病人的“雙向評價”,“一方面對護理服務進行監督,另一方面也鼓勵患者謹遵醫囑,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市浦口區通過統一平台“健康浦口”,對轄區內醫療機構的“互聯網+護理”平台進行同質化管理。患者可以通過統一入口進行操作和選擇,價格公開透明。根據不同的項目,收費在60—300元不等,但同一項目的收費相差不超過20元。
成效:試點6年,織密安全與效率的“雙重網”
給居家臥床的老人定期更換胃管、為正在化療的患兒打通“生命管道”、幫腸癌患者上門護理造口……2019年,國家衛健委下發通知,明確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等6省市為首批“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省份。如今“互聯網+護理服務”在我省已試水6年,幫助眾多病患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記者採訪了解到,對於醫院而言,“互聯網+護理服務”有助於各大醫院推進“分級診療”,打通服務“最后一公裡”,將適宜在家開展的護理服務延伸到患者家庭,既減輕了醫院的床位壓力,也有助於更合理地分配醫療資源,提高服務效率。那麼如何確保上門服務的“單兵作戰”護士具備專業能力?如何監督上門護理過程中的流程操作是否合規?
張赟表示,上門服務執業風險更高,雖然病人下單的是某一個單項的服務,但也有遇到比較復雜情況的可能,例如李阿姨除了鼻飼以外,還有氣管插管,這就要求護士有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綜合能力,發現異常能及時做出反應,送患者到醫院。“在醫院,我們有整個團隊做后盾,但出了門就是一個人,所以派單的時候也會根據病人上傳的病歷去做綜合評估。”記者了解到,南京市浦口區人民醫院互聯網+護理團隊共有85名成員,他們的電子檔案清晰標注著“雙認証”標識:5年以上臨床經驗+居家護理專項培訓。
“這不是簡單的資格疊加。”張赟展示考核體系,“除鼻飼管更換等幾十項操作規范,還包括突發低血糖處置、家庭急救動線評估等場景化培訓。拿到考核証書,等於是‘雙重認証’。”
在無錫市惠山區衛健委推動下,兩年前,惠山區錢橋街道藕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藕塘護理院)與第三方平台簽訂合作協議,以“公眾號下單—平台對接—護士上門”為核心流程,構建起標准化服務鏈路。患者通過公眾號接入第三方平台系統,下單后由護理院接單並協調護士按約定時間服務。“整個過程會全程錄音,后台還要求上傳部分照片存檔。”護理部主任薛婷嫻介紹,“留痕管理讓醫患都有安全感,既保障服務規范,也為醫患雙方提供安全屏障。”
服務團隊的專業性是基石。護理院嚴格篩選5年以上資質護士,經區或市級統一培訓並取得“惠山區醫療機構互聯網+護理服務崗前培訓合格証書”方可上崗。培訓內容聚焦導尿和胃管更換、標本採集等基礎操作,確保護士在限定范圍內提供專業服務。
目前,藕塘護理院“互聯網+護理”月均服務患者3—4例,以留置/更換導尿管、鼻飼管、標本採集等需求為主。薛婷嫻也觀察到趨勢:“居家老人增多,上門服務需求在增長。”當前,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和民眾健康意識的逐步提升,更高品質、更專業的護理服務為越來越多家庭所需要。“這必然會推動我們在服務內容、設施配備及人才儲備等方面持續升級,以契合不斷增長且日益多元的需求。”護理院院長許光清表示。
期盼:完善服務,上門費納入醫保
經過6年的探索,江蘇多地已形成較為成熟的運行模式。截至目前,江蘇省共有372家二、三級醫院及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試點工作,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護士18000余人,累計服務88.6萬人次,有效延伸專業護理服務半徑,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健康零距離”。
記者採訪發現,省內各地形成了以公立醫院為核心、社區醫院為輔助的“互聯網+護理服務圈”,資源基本能覆蓋轄區內的居民需求。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由園區唯一一家三級公立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蘇州市獨墅湖醫院)作為區域引領,聯合4家二級醫院和7家社區衛生中心,形成“4+7”模式,對整個園區的上門護理需求進行統籌規劃管理。“依托10余個專科護理聯盟強化基層能力,在統一平台上為屬地患者提供服務,打破‘信息孤島’,破解機構平台重復建設、服務半徑受限及價格差異等問題。”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蘇州市獨墅湖醫院)護士長王潔表示。
技術賦能帶來效率革新。在常州,新啟用的市級“互聯網+護理服務”平台——“常享護理”,現已整合13家醫療機構、664名執業護士資源,提供傷口護理、康復指導等37項專業服務。市民通過手機即可預約護士上門,服務價格公開透明,質量全程可追溯。平台試運行期間完成居家護理服務超2000例,滿意度達98.6%。
隨著老齡化加劇,居家護理需求仍持續上升,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目前護理服務的“最后一公裡”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尷尬,在採訪中,多家醫院的護理部主任坦言,主要還是費用問題,據了解,護士每次上門服務的收費,除了耗材和醫療服務費本身外,還要收取上門服務費。按照有關規定,“互聯網+護理服務”屬於醫療機構自主收費的項目。根據服務內容不同,收費從幾十元至數百元不等,這筆費用是患者自費承擔。
王潔認為,現在,很多患者都期盼著將“互聯網+護理服務”能盡快納入醫保項目中,收費進一步明朗化,把醫療資源轉化到患者真正需要的地方。
此外,一些護士的積極性不高也是“互聯網+護理”面臨的尷尬情況之一。南京一位高年資的護士透露,上門服務有些是利用下班休息時間進行,遇到褥瘡、糖足這樣護理時間較長的項目,再加上來回路途,有時需要耗費半天的時間,但完成一單服務的收入僅幾十元,難免感到疲憊和勞動價值的體現不足。
王潔也提出建議,期待著今后相關醫療服務價格和網約護理服務的配套政策進一步落地,真正形成護理在家庭、醫院、政府的閉環,促進專科護理服務更高質量發展。(安瑩 趙晶 王甜)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