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移動:數智技術賦能“三農”向新

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平台上,全省夏糧在線交易信息實時更新﹔連雲港海州區的萬畝麥田裡,無人駕駛收割機穿梭其中﹔鹽城市高作鎮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區內,農技專家通過手機精准診斷肥力需求……夏日的江蘇大地,一派豐收之景。
作為經濟大省、糧食大省,江蘇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居全國首位。從匯聚融合的農業“數據鏈”、智能精准的雲端“新農技”到省心省力的5G“新農具”,全省農業現代化的創新智變中,少不了江蘇移動數智技術賦能的“身影”。
部署田間地頭的物聯網設備。江蘇移動供圖
數據化驅動,暢通糧食購銷全鏈路
“叮咚、叮咚……”近千畝優質小麥還未收割完畢,位於南京江寧區的種糧大戶胡根柱在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平台上的賬號已頻頻收到訂單確認提醒。
往年,胡根柱需要自己聯系收購企業,銷路和價格都存在很多不可控性。2025年初,他試著在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平台注冊了賬號,意外打開了糧食銷售的新局面,“以前賣糧像‘押寶’,現在平台就是‘千裡眼’和‘順風耳’,價格透明、渠道暢通,優質麥真正賣上了優質價!”他說。
糧食穩產保供,核心在於破解“信息孤島”,實現從田間生產到市場流通的高效協同。江蘇移動依托雲網融合優勢,以超算、5G物聯網、AI等技術賦能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平台,構建起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數字化系統,實現了農產數據要素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讓數據成為驅動農業產業升級的新要素。
該平台自2023年10月底上線以來,已吸引2000多家企業入駐,發布產品超2萬個,服務農商戶逾20萬戶,累計銷售農產品超2.15億元,為農戶與農產品企業搭建起高效便捷的交易橋梁。
利用無人機對農田進行精准除虫和施肥。江蘇移動供圖
智能化監測,解鎖智慧農業新效率
空中的衛星和高空監控設備提供遙感數據,精准顯示作物長勢、葉綠素含量、葉面溫度等宏觀信息﹔地面的土壤墒情傳感器、小型氣象站、虫情測報燈等設備,全天候採集土壤溫濕度、養分含量、病虫害動態等微觀情況......在鹽城市建湖縣高作鎮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區,江蘇移動構建的“5G+智慧農情監測網”已成為守護糧食生長的“全天候保姆”。
一直以來,江蘇移動深入推動數智技術融入糧食種植的核心環節,助力“靠天吃飯”“憑經驗種地”的傳統模式加快向科學管理、智能決策的現代模式轉變。
“移動技術的加持,讓我們能更精准地進行科學種植,有效克服了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增產增收。”高作鎮農業技術員孫家青表示,由於能夠及時掌握准確的田塊土壤特性和水稻長勢情況,他們能夠及時指揮當地的無人機作業團隊對示范田各區域進行精准處方施肥,再配合按需供水、變量灌溉等精細化操作,使耕作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了近20%,前期成本的降低也有效增強了糧食收購中的競爭力。
無人收割機在連雲港新壩鎮田間收割小麥。江蘇移動供圖
無人化發展,“新農具”催生新變革
“轟隆隆——”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搭載江蘇移動5G模塊與北斗定位系統的無人駕駛收割機正在連雲港新壩鎮的田間精准作業,收割小麥。
在海州農發集團益之農公司的2000畝農場裡,裝備了江蘇移動5G CPE和北斗高精度定位終端的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可接收來自邊緣計算平台下發的厘米級精度作業路徑規劃圖。在北斗信號引導下,無人駕駛收割機精准控制收割路線、割台高度和行進速度,有效減少漏割、重割,保持麥茬高度均勻,為后續秸稈還田或離田作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更為關鍵的是,在農機作業過程中,通過5G網絡實時回傳作業面積、軌跡、油耗、產量分布圖等信息。“每塊地收了多少、哪裡產量高哪裡低,都一目了然,這既是對收割的精確統計,又為緊隨其后的夏種提供了精准指導!”王彬指著手機上的產量數據說道。
據了解,無人農場的整體作業效率較傳統農耕提高60%,人工成本降低50%,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目前,江蘇全省已建成近300個無人農場,數量全國領先。這種高水平的農業生產方式,有效助力江蘇在有限土地資源下持續提升農業產值。(朱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