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樂器為紐帶 20余位外籍友人在泰興共譜“中外琴緣”

6月21日,夏至的細雨為泰興市黃橋鎮洗去了一身暑氣。這座以“中國提琴產業之都”聞名的古鎮,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際樂器演奏日活動。
本次活動以“音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通過民樂展演、樂器制作、非遺美食三大維度沉浸式體驗,向世界生動展示中國樂器文化的千年傳承與當代創新活力。來自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喀麥隆、孟加拉等國的20余位外籍友人,與本地居民、文藝團隊一道,以樂器為紐帶、以文化為橋梁,共同譜寫了一段“中外共‘琴’緣”的溫暖篇章。
音樂之美:中西交融共譜“和鳴曲”
走進黃橋鎮城市客廳的一樓,鼓點最先撞進耳朵。“神採飛揚鼓舞隊”的《點子鼓》敲得紅火,鼓槌起落間,紅綢如火焰翻卷——這源自明代農慶的古老技藝,瞬間點燃了現場熱情。轉身又聽見葫蘆絲的清亮,“絲韻童聲組合”的《映山紅》讓革命年代的烽火化作孩子們手中的杜鵑﹔“琴韻民樂團”將二胡的悠揚、笛子的空靈、阮的渾厚融合得淋漓盡致﹔優秀社工、古箏傳承人何揚彈奏的《漁舟唱晚》流淌著“落霞與孤鹜齊飛”的意境﹔還有小朋友們稚嫩卻真摯的《小星星》、壯族演奏家覃秋妮演繹的侗族大歌、黃橋首支電音樂隊“大發”帶來的《北京的金山上》……中西樂器的泛音交織在一起,仿佛一幕幕優美的音詩畫。
“能讓我試試嗎?”印尼的艾迪森舉著琴弓躍躍欲試。在樂手指導下,他和同伴們用小提琴拉出了《泰州泰美 泰想你來》《銀杏飄香的地方》等曲目的片段,盡管手法生澀,卻贏得周圍陣陣掌聲,伴著動感的旋律,不少外籍友人情不自禁地載歌載舞起來,現場化作了歡樂的海洋。“今天的演出很精彩,黃橋先進的樂器工藝和濃厚的音樂氛圍讓我記憶深刻!”德國的馬丁由衷說道。
匠心之韻:197道工序裡的“東方手作”
午后的大師工坊飄著木材的清香。這裡的主人徐小峰是江蘇工匠、提琴制作領域的“大拿”——24年鑽研,他做的琴成了“聯合國科教文化禮品”,還帶出了60多名徒弟。“小提琴制作有197道工序,每一步都得‘走心’。”徐小峰詳細講解著從琴身打磨、音孔雕刻到琴弦裝配的核心工序,國際友人們圍在工作台前,細細體悟這份來自東方的匠心傳承。
“原來琴身這麼薄,制作起來可太難了!”喀麥隆的龍斯捏著打磨好的琴板,眼神裡滿是驚嘆。一旁來自印尼的羅莎則屏住呼吸,用刻刀在琴板上輕輕刻下一道音孔弧線,盡管痕跡還有些歪斜,但她仍興奮地表示:“這是我親手做的——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小提琴!”
煙火之味:麥香爐邊的“文化邂逅”
活動的“溫馨時刻”,藏在米巷西首的紅滿天燒餅店裡。這裡飄著的麥香可不簡單——黃橋燒餅的故事,從1940年“黃橋決戰”開始:當年群眾冒著炮火送燒餅上前線,“軍愛民、民擁軍”的佳話讓它唱遍大江南北﹔1949年,它更是登上開國大典國宴,成了四大名點之一﹔如今,全鎮年銷售額超5億元,16家店年入超500萬元,5家破千萬元,這小小燒餅早成了黃橋的“富民金餅”。
“咱們這燒餅講究‘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面粉、芝麻、豬油都是本地產的,特別香!”師傅們邊說邊示范,引得大家爭相體驗。“在我們國家,很少有機會邊做食物邊聊天,這種熱鬧特別親切。”俄羅斯的伊萬捧著剛出爐的燒餅咬下第一口后頓時豎起了大拇指:“外脆裡酥,口感豐富,這是我第一次親手制作燒餅,這裡面有故事、有手藝,還有這麼多人的情感和心意,我會牢牢記在心裡!”
從琴弓到刻刀,從琴弦到擀面杖,這場“6.21國際樂器演奏日”活動,讓國際友人們觸摸到了黃橋古鎮的多面魅力——既有千年民樂的悠揚,也有現代提琴的匠心﹔既有手作技藝的傳承,更有煙火生活的溫度。那些琴箱裡震顫的音符、鍋爐邊升騰的熱氣以及鏡頭裡定格的笑臉,都融匯成了“音樂無國界,歡樂共此時”的動人畫卷。(成建華 徐路 汪斐)
來源:新華報業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