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創”融合看南京
科技小院“種”出“梅”好鄉村新圖景

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江蘇要把握好挑大梁的著力點”,其中,“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是四個著力點之一。南京高校院所雲集,科教資源優勢突出,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當地重要的現實課題。為此,人民網推出“‘兩創’融合看南京”系列報道,本篇聚焦溧水區。
炎炎夏日,位於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笪村的一個試驗田內,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高志紅正帶領一支研究生團隊指導村民進行果苗護理,“挂完果后要及時修剪枝葉,尤其要注意食心虫的防治。”
試驗田佔地200畝,有一個頗具“科技范”的名字——青梅科技小院。與周邊的青梅園不同,這片坡地上的青梅樹苗是去年年初由高志紅團隊所培育的新品種。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農村助農惠農”。青梅科技小院是溧水區落實中央政策,創立的首家省級科技小院。今年5月,青梅科技小院獲批國家級科技小院。小院成立一年多,已組建一支由1名首席專家、5名帶隊教師和9名研究生組成的科研團隊。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科研院所,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不久前,當地青梅喜獲豐收,期間,科研團隊中的研究生們一直駐扎在笪村,每日跟隨導師觀察青梅挂果情況,指導村民採摘、保存和加工。
“溧水有40余年的青梅種植歷史,一棵青梅樹的種苗期約50年,眼下周邊近萬畝青梅園正面臨品種更替的關鍵階段。”高志紅稱,此次小院特意選取了果型大、適合加工的“青豐”和“長農17”作為主導品種培育,便於后期示范、推廣。
高志紅指導笪村第一書記鄧季夏青梅種植技術。人民網 王丹丹攝
對於笪村來說,雖然沒有大規模青梅種植經驗,但青梅科技小院最終還是選擇了這裡。“除了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笪村第一書記鄧季夏說,別看這裡只是一個小山村,但村裡的科技氛圍十分濃厚。
2018年11月,笪村成立了南京市首個村級科協組織,2023年該村入選南京市科技志願服務“十佳科技志願服務點(社區或村)”。2024年12月,江蘇省溧水青梅科技小院正式落地笪村,獲得各級財政補助170萬元。隨后,該村對已收儲閑置的民房進行了升級改造,設置了科技小院科研實驗室、科普展示區等科技功能區,打通了從科研到實踐的“最后一公裡”。
建設科技小院只是第一步,為了推進青梅產業升級,在溧水區科協的牽線下,笪村和高志紅團隊探索“黨支部+科技小院+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讓科研成果直接“種”進田地裡。
依托晶橋鎮望悠谷農業合作社,青梅科技小院將流轉來的200畝地用作試驗田,專家團隊負責樹種改良、病虫害防治、種植技術指導等,笪村定期雇佣村民打理。三年試驗期滿后,果苗成熟,挂果達到豐產,再免費交還給村民繼續種植。
村民王綠生算了筆賬:“三年試驗期間,我們每年能拿到4000元的土地流轉費﹔空閑時間給青梅樹除草、打藥做零工,一年也能掙到近4000元。試驗期滿后,我們既學到了青梅種植技術,又獲得了成熟的青梅樹。”
笪村青梅加工中心內,工人們正在挑選青梅。人民網 王丹丹攝
今年年初,笪村還建設了3000平方米的青梅加工中心,延長了產業鏈。“項目配套初級加工儲藏中心及分揀中心,今年共收購加工青梅1600噸,產品主要銷往日韓等國際市場。”南京梅之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曉敏說,目前訂單供不應求,年產值預計可突破1000萬元。
“從種苗培育、推廣種植到加工銷售,青梅科技小院依托高校科研團隊打通了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溧水區科協副主席徐孝林稱,下一步,將通過標准化建設,把小院打造成為一座集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試驗示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示范基地。
青梅科技小院只是溧水區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的一道縮影。近年來,該區集聚了9家高校院所和103個科研平台,聚焦“科技賦能產業、人才服務鄉村”目標,為全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目前,溧水區共建有3家科技小院,今年全區新認定科技小院數量位居南京各區之首。從青梅的全產業鏈打造,到藍莓的標准化生產,再到梨樹的智慧化管理,科技小院不僅搭建起 “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創新體系,更讓科技成果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