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保衛“藍天碧水淨土” 江蘇交出綠色“成績單”

2025年06月30日07:17 |
小字號

原題:保衛“藍天碧水淨土”,江蘇交出綠色“成績單”

“2024年在全省GDP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的同時,江蘇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連續5年在國家治污攻堅成效考核中獲優秀等級,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連續6年保持90%以上……”生態環境好不好數據來說話。6月27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狀況。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江蘇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目前,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完成國家生態環境質量年度考核目標。

“一保護三治理”推進重點流域整治

水是江蘇最為顯著的標志。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近年來,江蘇推進重點流域整治,實施江河湖海“一保護三治理”。在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中,江蘇開展長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質穩定達標專項行動,持續深化沿江工業園區污染防治,推動469個治本工程項目建設,出台加強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的指導意見,“一地一策”“一標一策”開展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逐年提升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深入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印發《江蘇省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的產業產品目錄(2024年本)》,2萬余家涉磷企業開展規范化整治,建立運行“感知太湖”數智平台,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高水平實現“兩保兩提”。

在全面推動江北運河沿線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時,我省出台《江北運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制定實施駱馬湖、洪澤湖等12個重點湖庫“一湖一策”治理方案和應急防控方案。落實國家和省關於南水北調調水保障工作部署,全年累計向省外調水14.16億立方米,水質均達到或好於Ⅲ類。系統開展沿海地區生態環境重點問題治理,啟動新一輪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和水質提升三年行動,推動美麗海灣建設提質增效,新增連雲港連島(港口區)國家級美麗海灣,制定沿海三市涉總氮重點行業企業治理方案。

由於一系列重要舉措的實施,去年納入“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的210個國考斷面中,年均水質達到或好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2002)Ⅲ類標准的斷面比例為93.8%,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同時,江蘇省長江流域總體水質穩定在優級水平。長江干流江蘇段各斷面水質均符合Ⅱ類,主要支流各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好於Ⅲ類。淮河干流江蘇段各監測斷面年均水質均達到或好於Ⅲ類。太湖湖體總體水質為Ⅲ類。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水質總體為優,沿線各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好於Ⅲ類。

探索江蘇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生物棲息地退化喪失、自然資源過度消費、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嚴重威脅著生物多樣性。近年來,江蘇以建設美麗江蘇為目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制度不斷完善的支持下,江蘇省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從公報發布的數據看,全省生態質量達到二類標准。長江、太湖和淮河三大流域淡水水生生物環境質量有所提升,監測到的底棲動物、著生藻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分別有278種、321種、175種和84種。近岸海域和潮間帶分別監測到海洋水生生物306種、91種,海洋水生生物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據了解,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我省嚴守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嚴格保護起來,形成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相結合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同時,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和人類活動問題排查整治,沿長江、大運河等重要生態空間進行生態破壞問題排查專項行動,嚴守全省重要生態空間,提升各類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對生物多樣性維持、特殊物種保護的重要保障功能。

伴隨著科技創新,我省利用環境DNA條形碼技術和AI智能動態識別技術,在全國率先開展以縣域為單元的生物多樣性分析調查。按照“一橫兩縱”的格局進行布局——“一橫”為沿長江區域,“兩縱”為沿大運河和沿海區域,加上第三丘陵區域——持續推動20個審批觀測站建設,深入開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建成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目前,我省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建設和建興高速生物多樣性觀測站被生態環境部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先進實踐成果,在全國宣傳推廣。

源頭防控讓污染無處遁形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向來以實體經濟見長。但隨之而來的產業結構偏重,煤炭消耗高,廢氣排放量大,產污環節多,部分企業存在工藝設備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偏低等環境問題也一直存在。面對大氣污染環境給全省社會經濟帶來負面能量,江蘇從源頭進行治理,不斷化解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過剩產能的難題,引導造紙、印染、鑄造等行業退出低端低效產能,推動綠色發展,使傳統產業向低耗、環保方向轉型升級。

首戰告捷,江蘇迎來了碧空如洗、白雲悠悠的“水晶藍”。公報顯示,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為3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PM2.5濃度連續4年以省為單位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優良天數比率達2013年新標准執行以來最優,PM10、SO2、NO2、O3濃度同比下降,CO濃度同比持平。

然而,目前移動源的污染排放已經佔到全省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基本超越了工業和燃煤的排放。在移動源中,機動車的排放量佔到了移動源總排放量的80%,因此,我省將在中重型柴油貨車以及相關的船舶等方面進行重點治理。移動源的污染與千家萬戶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密切相關。記者了解到,為實現更好治理,江蘇嚴格落實長三角區域限行政策,分階段擴大國三柴油貨車禁行范圍,配套實施省級財政獎補機制。全省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老舊柴油貨車3萬輛,為新能源車輛騰出環境容量。下一步,我省將加速淘汰老舊燃氣貨車,預計年底前完成國四中重型柴油貨車及國二非道路移動機械退市。

同時,我省還將積極推動移動源領域新能源的替代。近年來,全省共更新新能源貨車8100輛,新能源公交車輛超過1萬輛﹔擁有LNG動力運輸船舶(液化天然氣船)105艘,這一數量佔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此外,我省大力推廣重型卡車、渣土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電動化替代,在南京、無錫、徐州、南通等地,加快建設了一批全電攪拌站和全電施工工地。未來,我省將繼續提升機動車的信息化水平,在城市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等交通工具中,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或清潔能源汽車的比例。嚴格依法打擊移動源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和維修機構的監管﹔全面保障油品質量,強化柴油進口、生產、倉儲、銷售、運輸、使用的全鏈條監管,堅決打擊將非標油品作為發動機燃料的行為,為大氣污染治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張韓虹 許若水)

來源:江蘇經濟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