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4892名“山娃”有了“山爸”“山媽”

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
2025年07月02日07:43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6月18日清晨,姚偉智匆匆走向教室,行至六(3)班時,她開始放慢腳步,將目光落在正在看書的東東(化名)身上,“小家伙精神頭還不錯”。

姚偉智是江蘇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中心小學的一名英語老師,孩子們喜歡叫她“山媽”。去年9月,東東被送往學校寄宿后,姚偉智不僅是他的英語老師,還扮演著“家長”角色。

盱眙縣地處蘇皖交界處,境內多山,當地不少年輕夫妻外出打工后,留守兒童和一些困境兒童的成長照護成了問題。近年來,當地數千名教師以“山爸”“山媽”身份對4892名“山娃”進行結對式守護,成為孩子們心中溫暖的依靠。

課后,東東(左五)與同學踢球。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課后,東東(左五)與同學踢球。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寄宿托底的背后

去年秋天,桂五鎮中心小學以“眙校亦家”寄宿制學校的身份首次招生。暑假期間,學校教師跑遍了整個縣城,對接有寄宿需求的孩子。

“看到我們進門,東東就躲進了房間。”姚偉智回憶起第一次見到東東的場景,東東是姚偉智與同事登門探訪的10位困境兒童之一。

在姚偉智眼裡,東東性格腼腆,不愛說話,“東東的父親癱瘓在床,母親智力殘疾,他平時跟外公外婆生活。”當聽到孩子能夠轉學寄宿,且食宿、學習等費用全免時,東東的外公興奮之余也有一些猶豫。“他覺得孩子還小,擔心會受到委屈。”姚偉智說。

去年9月1日,東東與外公、外婆一起冒雨來到學校報名。姚偉智帶著三人參觀了教室、宿舍、食堂、圖書室等,看到學校新配備的淋浴房、洗衣房、單人床、被褥、空調等生活設施時,兩位老人心安離去。

“大半年的寄宿生活,讓孩子養成了相對獨立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性格也開朗起來,隔了老遠會主動向你打招呼。”談起東東,桂五鎮中心小學黨總支書記邵紅光滿是驕傲。在他看來,“山娃”大都隨祖輩生活,長期處於“散養”狀態,他們的生活習慣、學習及待人接物能力不佳,要靠學校和老師不厭其煩地督促和糾正。

“他們比普通孩子更需要關愛、耐心和陪伴。”盱眙縣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吳凱是“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兒童項目的發起人。9年前,他和妻子丁德芳都在當地仇集中學工作時,有一次丁德芳給學生帶來了一些水餃,一個孩子說:“丁老師,你做的餃子有媽媽的味道”。這句話突然給他們帶來啟發,由此有了“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山娃的校內志願服務活動。

截至目前,盱眙縣已有1294名“山爸”、1389名“山媽”與孩子們結對幫扶。“通過‘每天一次看望問候、每周一次溝通交流、每月一次家庭聚餐、每學期一次親子活動、每學年一次節日陪伴’的形式,守護孩子們健康成長。”盱眙縣教育宣傳中心主任李波濤說。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到:“原則上小學1-3年級學生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4-6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適當寄宿,具體由縣級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確定。”

事實上,由於缺乏硬性規定,且存在安全風險、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小學很少提供寄宿服務。2019年,淮安市部分縣區在調研中發現,由於縣內沒有公辦寄宿小學,不少留守和困境兒童只能寄宿在民辦學校,而這些學校大多租用一些廢棄校舍,存在諸多安全隱患。

桂五鎮中心小學為學生宿舍精心設計了各類主題。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桂五鎮中心小學為學生宿舍精心設計了各類主題。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探索小學寄宿制很快被提上日程。圍繞校舍改建、日常管理、財政補助等,當地逐步探索出一些成功經驗。如在校舍功能配套方面,由淮安市級層面統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各寄宿學校統一實行封閉式管理模式﹔在寄宿補助標准方面,淮安市參照“江蘇省特殊教育學生八倍於小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標准”,取“六倍”高值,直接納入財政預算。

2024年,困境兒童寄宿被列入淮安市政府民生實事,盱眙縣加大力度抓落實,桂五鎮中心小學被改造成為一所寄宿學校,為困境兒童提供托底保障。

多部門合力托舉

今年4月有天早上,盱眙縣民政局兒童福利科科長孫乃發剛到班,就來了一位小伙子求助。

“我被爺爺家暴了,不敢回家,能不能幫幫我。”看著面前17歲的小武(化名),孫乃發趕忙啟動了“紅色預警”機制。

“小武的父親去世多年,母親后來離家,他和爺爺相依為命,爺爺找了老伴由此產生了一系列誤會。”孫乃發說,當天上午,縣民政局、街道辦和社區及時介入,小武被臨時安置在盱眙縣未成年保護中心,問題也很快得到化解。

目前,盱眙縣對困境兒童實行“紅、黃、藍、綠”分色分級管理,四色代表著不同風險等級,對應的定期隨訪、關注程度等要求也不同。小武平時屬於“綠色”等級,即具有成長受阻的問題,需要靶向關愛、長期關注。

“在一些‘關鍵小事’上,孩子是需要依靠的。任何公共服務都替代不了‘母愛’,但多方關愛可以盡可能彌補這部分缺失。”盱眙縣文明辦主任於軍告訴記者,目前,盱眙已建成1個實踐中心、13個實踐所、154個實踐站,均設有未成年人活動專區,逐步構建起覆蓋廣泛、精准服務的關愛服務體系。

“父母的缺位往往會導致看護、引導與監管不到位,存在一些潛在問題。”盱眙縣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檢察官助理楊馨分析稱,從部分涉未成年人案件來看,父母的缺位一方面增加了兒童受侵害的概率,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一些孩子過早步入社會,“無事”易“生非”。

盱眙推出的“4點半課堂”,解決了部分“山娃”放學后“監管真空”問題。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盱眙推出的“4點半課堂”,解決了部分“山娃”放學后監管真空問題。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如何更好地呵護“山娃”,已成為當地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未成年人保障確實要成體系建設,要有‘一盤棋’意識。”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教授花菊香認為,學生寄宿如果沒有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當出現一些校園霸凌等情況時,對孩子的成長將是一場災難。“教育、民政、衛健等部門職責交叉但聯動不足,有時還會導致資源重復投入或服務斷層。”

記者採訪發現,當前一些地方的政府編制和財力都十分有限,難以在基層配備足夠數量的兒童社工、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員,而購買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就成為時下的主流做法。

在盱眙縣,針對不同兒童服務需求,當地民政、檢察院、婦聯等部門購買服務項目已成常態。僅民政部門每年購買的相關服務金額就達100萬元。

“相較而言,母愛是無條件且無微不至的。我們也在探索從治標到治本。”盱眙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以來,當地開展單親家庭親子聯誼會,助力單親家庭重建﹔舉辦全縣返鄉務工專場招聘會,呼喚更多人回鄉就業,嘗試蹚出“山娃”幫扶新路徑。“未來希望帶動更多人參與到未成年人關護中來,讓這張關愛之網織得更密。”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