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評論

人民日報海外版︱“蘇超”的對立面不是國足

劉峣
2025年07月09日06: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7月9日9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7月9日9版 版面截圖

原題:“蘇超”的對立面不是國足(點到)

“蘇超”熱度不減。上周末,南京與蘇州的“江蘇一哥”之戰吸引超過6萬名觀眾到場,創下“蘇超”賽事上座率新高。

這份熱情令人振奮,但隨之而來的某些聲音,也值得注意與思考。“蘇超”走紅以來,網絡平台上出現了一些失實言論,比如所謂“足協攪黃‘村超’,又要去指導‘蘇超’”的謠言﹔也有網友借“蘇超”之名貶低國足和中超,將相關比賽畫面變成嘲諷國家隊球員的素材。

中國男足無緣美加墨世界杯,確實傷了很多球迷的心。大家“愛之深、責之切”,以“蘇超”之火諷國足之弱不難理解。但如果一味迎合流量、脫離事實,不僅扭曲了“蘇超”的意義,也無助於中國足球生態的健康發展。

從貴州“村超”到江蘇“蘇超”,這些草根、業余足球賽事之所以能夠火遍全國,並不是因為球員水平有多高,而是它們讓群眾唱主角,讓足球真正“接了地氣、聚了人氣、暖了人心”﹔並非依賴資本驅動或專業包裝,而是借助“體育+文旅”的融合路徑,釋放出強大的社會動能﹔並不僅僅源於足球本身的魅力,更在於激發了中國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那份直抵人心的體育熱愛。

不過,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蘇超”火了,不等於中國足球就能好起來﹔“蘇超”好了,也不能替代中超等職業聯賽的作用。對當下正處於低谷的中國足球來說,要真正實現發展與振興,必須“幾條腿走路”,離不開深層次、系統性的變革,涉及人才培養、青訓體系、職業聯賽等多個方面,絕不是靠一名教練、幾個球員就能解決的。

“蘇超”“村超”等社會足球賽事,是扎根基層、聚攏人心的“熱身賽”﹔而職業聯賽、國家隊,則是足球競技的“主賽場”。兩者不是互相抵消的對立關系,而應是互為支撐、彼此成全的共生結構。

“蘇超”的對立面不是國足,它更像是中國足球的一面鏡子,映照出足球之於這片土地最真實的溫度與希望。如果“蘇超”的熱度,能讓更多孩子愛上踢球,讓更多家長願意送孩子去踢足球,那中國足球就多了一份可能和希望。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