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海外版︱尋找馬吉影片 揭示歷史真相

本報記者 尹曉宇
2025年07月10日06: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7月10日7版 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7月10日7版 版面截圖

原題:尋找馬吉影片 揭示歷史真相

馬吉影片是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由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像機秘密拍攝的揭露日軍暴行的影像。該影片與《拉貝日記》共同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其中現藏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37分鐘版”,被認為是反映日軍暴行最全面的核心証據之一。陳旻的《尋找馬吉影片》(譯林出版社)以紀實手法完整記錄了中外各界人士歷時20余年查訪並尋回馬吉影片的全過程。

尋找約翰·馬吉后人

《尋找馬吉影片》一書的寫作緣於一次報道任務。

2017年,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陳旻接到任務,要採寫一組關於海外華人執著努力,將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從中國記憶上升為世界記憶的新聞專題。

作為一個南京人,陳旻已多次參與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報道,但這一次,她仿佛進入了一個新領域。

在採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研究員劉燕軍時,陳旻聽聞,“他(邵子平)手上還有我們沒有掌握的影片”。這讓陳旻產生了好奇,並通過劉燕軍聯系到了邵子平。

邵子平,1936年出生於南京,早年留學德國,專業是法律,后在聯合國總部工作。為了駁斥、反擊日本右翼謊言,邵子平等人1991年3月發起成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並任創始會長。聯合會曾支持張純如以英文撰寫南京大屠殺史,積極尋找、策劃公布《拉貝日記》和馬吉影片等。

南京大屠殺發生時,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攝影機秘密記錄下日軍暴行,這些影片是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

邵子平知道馬吉影片是通過1990年12月德國對外披露的《羅森報告》,報告中直接提到了這件事。自1991年起,在美國尋找馬吉影片,成為邵子平的頭等大事。從紐約到達拉斯市,再到華盛頓,繼而一路追蹤至耶魯大學,他穿越大半個美國,行程5000多公裡,最終竟然在自己家門口找到了約翰·馬吉的兒子——大衛·馬吉。

1991年7月12日,在大衛·馬吉家地下室的貨架上,凌亂地堆放著一摞摞存有膠片的暗綠色圓形金屬盒,另有數十個正方形柯達膠卷紙盒,每個盒子裡存放著一小卷膠片。巴掌大的膠卷紙盒側面寫有馬吉牧師留下的膠片內容提要。

邵子平逐個查看:一個中國孕婦被刺了不少於19刀﹔一個小男孩被刺﹔幾乎斷頸的女子﹔被燒傷的男孩……這正是馬吉拍攝的記錄南京大屠殺現場的原片。

邵子平根據膠片內容提要,挑選出13個裝有與南京大屠殺相關膠片的紙盒,將這13盒膠片送到曼哈頓一家叫作DuArt Video的專業影像公司進行翻拍,並剪輯制成了一套能在電視台專業設備播放、時長37分05秒的“一吋盤”電影膠片。之后將原片、原盒還給大衛·馬吉。同年8月2日,聯合會在紐約召開新聞發布會,戳破了日本將馬吉影片作為“鬼片”的謊言。

之后,由聯合會第二任會長陳憲中出面,聯合會籌措了30萬美元,以“37分鐘版”馬吉影片為素材,籌款拍了兩部歷史紀錄片——由王方正拍攝的《馬吉的証言》和崔明慧、湯美如拍攝的《奉天皇之命》,在美國的社區、大學巡回放映了近百場,並在中國台灣以及加拿大、韓國等地放映。1997年,聯合會將紀錄片制成3000套錄影帶,寄送聯合國各會員國,同時贈予美國各地圖書館、大學與有關機構。

“一吋盤”復現

2002年9月,大衛·馬吉夫婦通過聯合會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贈送約翰·馬吉拍攝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攝影機一台。當年11月,大衛·馬吉夫婦回美國后,又寄贈了保存在他家達60多年之久的4卷記錄南京大屠殺內容的原始膠片。

201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阿布扎比會議,正式確認將南京大屠殺相關檔案資料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些檔案資料就包括約翰·馬吉拍攝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原始膠片及攝影機。

“紀念館的馬吉影片是不是邵子平看到過的37分鐘版?”一個問題在陳旻腦中久久盤旋。

紀念館告知,館藏的時長17分鐘馬吉影片,正是他們將大衛·馬吉捐贈的膠片“在上海電影制片廠轉成磁帶后獲得的全部影像資料”。

同時,陳旻還將17分鐘版本分鏡頭標注出來,請邵子平回憶與37分鐘版本是否存在差異。對比兩版影片內容,邵子平回憶,“17分鐘版”裡所沒有的鏡頭有:

一個老太太站在院中,她身旁地上排放著幾具席子包裹著的受害者遺體﹔

一個中年人頸部被砍,由外國醫生檢查,醫生扭他的頭讓其轉身,中年人的面部極度痛苦﹔

一群人疾步將傷員運往南京近郊的急救醫院。

2018年3月,陳旻最終確認,當時紀念館收藏的馬吉影片隻有17分鐘,是否需要找到紐約的“37分鐘版”?“圓圓的、綠色的”,那個在邵子平口中反復提到的“一吋盤”是否還存在?

當年,聯合會第二任會長陳憲中家裡開印刷廠,有個倉庫,聯合會的資料物品都堆放在這裡。邵子平推斷,“一吋盤”可能還在陳憲中那裡。陳憲中一直是聯合會的主要捐助人,為了拍紀錄片、舉辦音樂會等貼進去百萬美元。

但聯系陳憲中並不是容易的事。陳旻在《尋找馬吉影片》中寫道:“沉沉黑夜,夜半驚鈴,我從沉睡中猛然驚醒﹔然后一掃睡意,披衣起床,坐在書桌前,准備好錄音筆、採訪本,開始撥打國際長途。電話鈴聲一遍遍響著,每一次都是從頭響到尾,對方都不接聽。”

終於,在2018年3月14日,陳旻第一次撥通了陳憲中的電話,那天是北京時間凌晨3點。好消息是,陳憲中說“一吋盤”應該在,並且已經轉成了錄像帶,但是由於工廠關了,倉庫沒有了,東西就拿出來放了,放在哪裡還不清楚,但答應盡力找。

當年10月8日,邵子平告訴陳旻,“37分鐘版”馬吉影片的膠片——那個“一吋盤”在紐約找到了。由於時間太久,膠片存在一些污損,經過專業影像機構檢測並進行數字化修復之后,2019年1月25日,陳旻的郵箱裡收到了聯合會第三任會長姜國鎮從美國發來的120張“37分鐘版”馬吉影片截圖,她遂轉發給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張連紅。張連紅回復:有許多張是第一次看到。這個版本信息量更大、實証性更強,價值相當高。

赴美征集“37分鐘版”

在陳旻建議下,2019年1月28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立了由張連紅領銜的赴美征集史料課題組,成員是江蘇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和《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雜志編輯部負責人劉燕軍。

當年4月17日,聯合會會長姜國鎮和該會的吳章銓與南京課題組見面,放映了“37分鐘版”影像資料,課題組對其進行了分析比對。

“37分鐘版”包括3部分內容:前11分22秒反映了淞滬會戰后上海的情況﹔之后是日軍佔領南京前的畫面,時長大約1分23秒,主要包括日機轟炸南京和南京難民逃難等﹔最后是日軍佔領南京后犯下的暴行,包括鼓樓醫院醫護人員救治受害者的影像、江南水泥廠難民營診所內傷病員的情況,以及幸存者伍長德的鏡頭等。

從時長來看,“37分鐘版”去除時長11分22秒的上海相關畫面,去除與“17分鐘版”影片重復的畫面,實際反映南京的內容大約比“17分鐘版”多9分鐘。從場景范圍來看,“37分鐘版”中,馬吉牧師在鼓樓醫院拍攝了30余名受害者場景,有11個受害者是“17分鐘版”裡沒有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一家慘遭殺害的畫面更長,一家祖孫9口人中7人慘遭日軍殺害,鄰居4人同時遇害,尸橫遍野的慘景長達35秒。

此外,“37分鐘版”還首次出現了東京審判中的出庭証人,以及多組証詞中作為重要証據的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案例動態影像。楊夏鳴介紹,“37分鐘版”中出現的東京審判出庭做証的証人伍長德14秒動態影像極其珍貴,此前,內地史學界隻在《拉貝日記》中看見過馬吉影片的截圖。

一組長達49秒、記錄醫院裡一位頸部幾乎被砍斷的40歲女傷者的畫面也極為珍貴。影片中,馬吉在簡短的鏡頭說明中寫道:“日本士兵試圖將這個女人斬首,(醫生)縫合頸部肌肉,脊柱。”楊夏鳴表示,這個受害者案例在東京審判中,出現在出庭証人、金陵大學醫院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的法庭証言裡,和作為証據提交的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擔任金陵大學醫院總務長詹姆斯·麥卡倫日記中的描述相互印証。

楊夏鳴還發現,在現存僅兩三秒的戰時四行倉庫的極短影像資料中,未曾出現過如此仰拍四行倉庫的鏡頭,“37分鐘版”中關於戰時四行倉庫8秒鐘的影像也是首次見到。

課題組啟程之前,陳旻的朋友邵華——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研究學院圖書館館員,在查閱馬吉影片相關資料時發現,耶魯大學神學院有大衛·馬吉捐贈的13卷膠卷,其中涉及到南京大屠殺的有22分鐘。

曾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特藏室工作的瑪莎·斯茉莉,此前專門負責耶魯南京大屠殺項目,在她的幫助下,經過約翰·馬吉孫子的許可,課題組從耶魯無償獲得了所藏全部馬吉影片的拷貝。

從耶魯帶回的6個版本影像,陳旻一遍又一遍仔細看,發現大部分內容交叉重合,且畫質差,隻有一個兩分鐘的影像畫面清晰。

“37分鐘版”的馬吉影片價值不言而喻,南京方面迫切希望“一吋盤”能夠入藏。

2019年5月,陳憲中來到北京,帶來了一部分聯合會當年的資料以及“37分鐘版”馬吉影片的數字版。經過溝通,陳憲中同意將數字版拷給陳旻,陳旻將其送交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值得一提的是,陳憲中還口頭允諾將“一吋盤”捐給紀念館。

“一吋盤”入藏南京

2019年12月10日晚,聯合會會長姜國鎮飛抵南京,將馬吉影片的膠片鄭重交給陳旻,再由她轉交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12月13日下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37分鐘版”馬吉影片捐贈儀式,聯合會三任會長邵子平、陳憲中、姜國鎮,將珍貴的“一吋盤”無償捐出。參加捐贈儀式的還有約翰·馬吉的后人克裡斯·馬吉、瑞克·馬吉。

此外,唐德剛、楊覺勇、吳天威等已逝的聯合會中堅力量的故事,也被記錄在《尋找馬吉影片》一書中。比如畢業於金陵大學歷史系的吳天威,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后任南伊利諾伊大學歷史系教授,畢生致力於日本侵華史研究,率先發動海內外愛國人士在美國建立了日本侵華浩劫紀念館,揭露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

陳旻說,聯合會在尋找南京大屠殺鐵証、守護真相和推動日本侵華史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貢獻,唐德剛、楊覺勇、吳天威、陳憲中、邵子平、姜國鎮、吳章銓……這一個個名字值得被歷史記住,值得被我們尊敬。

作為一名記者,由一次報道任務而衍生出來的歷史追尋,讓陳旻有著更深的體悟:歷史記憶的傳承不是簡單的重復,需要有更豐富真切的表達方式。她說:“在追尋過程中,我們不僅找到了馬吉影片‘37分鐘版’膠片,更找到了人性中最珍貴的東西——勇氣、善良、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心。”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