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沛縣:精干強實歌大風

徐州恆輝編織機械有限公司研發的高端紡織機。人民網 張瀚天攝
江蘇徐州沛縣龍固鎮高端裝備制造園內,一台10米高的纜繩編織機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檢驗。這台96錠的“鋼鐵巨人”重達150噸,即將交付用於海上石油平台系泊作業。
“它能織出直徑430毫米、2000多米長的無接頭繩索,一根繩子雖細,千股擰成就能拴住萬噸巨輪。我們在全球深海系泊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徐州恆輝編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金輝說。
從1986年為電線廠做配件的小作坊,到如今擁有151項專利的單項冠軍企業,其40年專注“一根繩”的發展歷程印証了當地制造業的韌性。
微山湖畔,歌風台旁,“千億縣”沛縣發力實體經濟,推動產業升級。當地企業家群體則以“精干強實”的特質,致力創新突破和發展富民,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大風歌”。
江蘇五譽興華之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紡紗車間。人民網 張瀚天攝
轉型升級“破壁者”
去年11月,江蘇潤鵬機械科技有限公司“一種閥門安裝輔助支撐結構”獲得發明專利授權。目前,這項專利技術已在石油、化工等領域得到應用。
“伴隨智能化生產方式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於提升設備安裝效率的需求日益迫切。”該公司董事長朱杰武說,這項看似結構簡單的發明,如同為閥門裝上了“智能骨骼”,在提升40%安裝效率的同時,還能顯著降低安全事故率。
5年前,面對“雙碳”目標,這家傳統鑄造企業錨定精密閥門制造這一新賽道。轉型之路並非坦途,企業很快便遭遇“卡脖子”難題:關鍵生產設備長期依賴進口,高昂的成本與冗長的供貨周期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步伐。
“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場技術攻堅戰在車間打響。公司研發團隊聚焦核心算法與精密控制系統,歷經數百次試驗,最終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機床。
此舉使得潤鵬機械完成了從傳統鑄造到高端閥門制造,再到自主裝備研制的“三級跳”,並成功躋身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如今,它還與本地機器人企業協同研發自動化機械臂,向年產值3億元目標邁進。
創新驅動,智改數轉,讓當地傳統產業競相萌發新動能。走進江蘇五譽興華之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紡紗車間,45噸棉紗正沿著全自動流水線完成最后的包裝。“過去一個包裝環節就要8個人,現在兩條線隻需2個人巡檢。”公司副總經理耿建波說,智能化改造讓企業減少用工75%以上,訂單則增加了30%。
據了解,這家企業已投入2.8億元智能化改造資金,車間配備的MES生產管理系統實時監控著每台設備的能耗、產能,萬錠用工降至18人以下。而在新建的渦流紡車間裡,7萬錠設備即將投產。
敬安鎮辣椒育種大棚中,一批新種即將完成晾晒。人民網 張瀚天攝
共富路上“實業家”
沛縣敬安鎮辣椒育種大棚裡,“90后”鄉村振興技藝師盧鵬正帶領農戶查看“鎮研紅30號”的長勢。這款耗時5年研發的新品種,已成為新疆、內蒙古辣椒種植的主力軍。
盧鵬的爺爺和父親原本都是當地辣椒種植戶,創辦了國內辣椒制種的頭部企業江蘇恆潤高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盧鵬也在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2022年他發起成立江蘇省辣椒制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行業資源,帶動周邊8000多個農戶加入辣椒制種產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型。
如今,華南的線椒朝天椒、北方的厚皮甜椒、西北的螺絲椒干椒、東北的粗尖椒,在盧鵬的辣椒育種大棚裡都能找到優質種質資源。“我們平均每年推出200個以上的新品種,保証種子自主研發率100%。”盧鵬算著經濟賬:“我們提供種苗,進行訂單收購,為農戶帶來每畝4000多元的增收。”
養殖產業的共富效應同樣火熱。在江蘇桂柳集團沛縣分公司種鵝場裡,總經理蔣俊正向養殖戶演示新型喂料機使用方法。據了解,這家企業推出了“統養共富”模式:提供鵝苗、飼料、技術,保底回收種蛋,讓農戶“零風險”養殖。
鹿樓鎮養殖戶張思軍便見証了這一改變:“我現在養了2500隻鵝,每天下蛋2000多枚,淨收入1600元。”目前,桂柳集團在當地年存欄種鵝100萬羽,帶動600余農戶增收,種鵝產蛋期從單季變為雙季,填補了市場空白期。
在魏廟鎮,徐州廣勤米業有限公司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引擎。企業負責人鄭茂棟推動成立的稻米產業化聯合體,流轉土地3200畝,每年可為農戶增收8300萬元,並帶動60多名村民就業。
時下,8萬噸原糧倉庫裡,新季稻谷正散發著清香,由廣勤米業打造的“稻香魏廟”品牌系列大米已獲綠色食品認証。“我們要讓每一粒飽滿的稻穗,都化作鄉親們手中實實在在的收成。” 鄭茂棟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