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江蘇探索學行交替教育機制 大學4年實習不少於3次

2025年07月14日07:01 |
小字號

原題:我省探索學行交替教育機制,大學4年實習不少於3次

工學交替,讓人才向企業靠近

今后,越來越多本科生將體驗在校讀書與帶薪實習的無縫切換。近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蘇州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攜手共建蘇州大學集萃行本(學行交替)實驗班,共同致力於創新型人才培養。雙方的合作將有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

學行交替教育和當下國內普遍進行的本科生校企聯合培養有什麼不同?如何破解教育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的難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學行交替”模式借鑒了起源於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Co-op”(Cooperative Program,本科生帶薪實習)教育模式。“Co-op”教育即本科生帶薪實習教育機制,1906年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務長赫爾曼·施奈德提出並實施。該模式是產教融合理念的一種有效實踐,也是比較成熟的人才培養模式,全世界已有100多所高校參與。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國創中心在充分調研該模式的基礎上,與國內高校探索推進行本教育合作,設立本科生學行交替、集萃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制學習三大培養方案,聚焦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材料和能源環保等五大長三角區域重點領域,著眼新領域、新賽道以及未來產業前沿。

“學行交替”的實習與普通實習有何不同?踐行“學行交替”模式的重慶大學UC聯合學院院長張志清介紹,學行交替的帶薪實習,更注重實踐經驗的垂直積累,校方及國創中心通過牽線搭橋、層層篩選,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較普通實習而言,專業性、含金量、保障性都有明顯提升,更能兼顧學業與實踐之間的平衡。“學行交替是工學交替進行,本科生在本科4年期間開展不少於3次、單次為期不少於4個月、累計不少於12個月的計入學分的企業實習,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深入理解崗位與行業,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在這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不同類型企業、不同類別崗位。”張志清補充道。

“學行交替模式通過課堂教育與工程實踐交替進行,既能有效滿足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才需求,也能幫助學生樹立新的目標、提高專業實踐能力。”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長三角國創中心主任劉慶認為,對於工程應用類專業學生,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教育與產業實際需求脫節的難題。

以蘇州大學集萃行本實驗班為例,該班以蘇州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為試點,實行一學年三學期制,在大學4年的學習中,實驗班學生將參與3至4次在不同類型企業、不同類別崗位的帶薪頂崗實習。通過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職業方向和人生目標,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兼具扎實專業素養與豐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大學生在4年中通過4—5次實習,可對自己、專業和社會形成新的認識,形成自驅力的同時樹立理想和人生目標。”劉慶說。

實際上,帶薪實習的教育模式已實行一年。去年7月,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國創中心就與多家海外高校達成合作,將體系內多個企業的工作崗位發布給高校,供學生選擇。

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納米科技工程專業的閻一鳴作為首批留學生之一,在本科生帶薪實習教育機制下,與江蘇金橋焊材達成實習合作。“這次實習中,我們根據實際需要開發出一套分樣輔助設備,成功將分樣效率提升了2—3倍。”閻一鳴說,一開始,他打算通過視覺神經網絡協助樣品分類,但在實際應用中才發現沒有可行性。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他把較為復雜的視覺神經網絡方案改為利用現成的樣品二維碼輔助樣品分類,同時學習C語言來控制硬件。“想法和現實應用的差距在校內是體會不到的,這份實習就像一份真實的工作,真正地解決產業上遇到的問題。”閻一鳴感嘆道。

“從大一開始就能不斷進入企業充實履歷,這不僅在未來就業時能提供多段垂直實習履歷,而且這個過程更像是知識驗証。例如在學校學到的流體力學,隻有在企業現場才能真正理解其應用和偏向性。”通過實習,閻一鳴更明確了未來碩士研究方向。

閻一鳴的企業導師王雷評價,“閻一鳴具有把所學很好地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能,是我司承接實習生基地培養工作以來,表現最為突出的實習生。目前我們計劃繼續在實踐應用方面進行培養。”

產學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關鍵一招,也是加快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截至今年5月,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國創中心已幫助來自重慶大學、天津大學、無錫學院等國內高校的95名學生,以及來自滑鐵盧大學、多倫多大學和蒙納士大學等海外高校的57名學生,進入55家企業和研究所實習,並設立了全國首個以推動大學生帶薪實習教育模式為戰略的基金會。未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長三角國創中心將進一步打開高校、企業、院所的邊界,持續探索“行本教育”模式改革,積極推動產教融合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制和學行交替的本科生培養模式,讓創新向產業靠近、人才向企業靠近,促進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今年,我們希望聯合培養500個本科生,培養真正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為推動工科教育改革作出我們的一點貢獻。”劉慶說。(張 宣)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