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超”聯賽塑造江蘇城市新品牌

原題:“蘇超”凸顯了什麼——
“足球+”塑造江蘇城市新品牌
自5月10日“蘇超”開賽以來,這場原本屬於江蘇人民的足球賽,正在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源泉。十三市在賽場內外的競逐,持續展現了江蘇城市的全新形象,塑造著全新品牌。
江蘇城市的全新“畫像”包括:區域發展均衡,較高水平的城鎮化,較好的人口素質,開放兼容,發達文明。開賽兩個多月的“蘇超”聯賽,已經讓全國人民發現了新的“十三太保”、新的“蘇大強”。
贊助商名單裡的城市形象
截至7月10日,“蘇超”整體贊助商名單已增加到27家(不含公益支持單位),較首輪時增加了21家。據悉,如今普通贊助商的“門檻”已上漲至300萬元,且一席難求。總冠名商江蘇銀行的800萬元贊助費用,被企業界普遍認為“物超所值”。
在這份迅速擴容的“蘇超”整體贊助商新名單裡,有京東、伊利、小米、理想汽車、海瀾之家、雪花啤酒、喜力啤酒、肯德基等眾多國內國際知名企業。其中,荷蘭的喜力啤酒是歐洲足球冠軍聯賽等全球頂級賽事的長期贊助商。名單中的江蘇銀行、今世緣酒業、康緣藥業、海瀾之家、龍蟠科技、共創草坪等江蘇本土企業也都是全國相關行業中的巨頭。
十三市贊助商裡,同樣有眾多大牌,如運滿滿、波司登、極兔速遞、中國平安、華泰証券、悅達起亞汽車、小鵬汽車、中信泰富特鋼、舒華體育等。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贊助了5個城市,旗下花唄、淘寶閃購、支付寶分別冠名無錫隊、常州隊、徐州隊,余額寶、螞蟻保則分別贊助揚州賽區、南京賽區。
迄今為止,“蘇超”所體現出的品牌價值出乎很多專業人士的意料。賽事運營方江蘇省體育競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錢黃文坦言,首輪比賽結束后,“蘇超”商務合作就開始趨熱,今年的贊助名額在6月中旬即已排滿,已經在考慮明年的贊助商。
據了解,“蘇超”贊助標准為:總冠名800萬元﹔戰略伙伴、合作商、贊助商到供應商,再到各城市賽區贊助商、供應商,則從數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雖然“門檻”不高,但作為一個省域業余足球聯賽,贊助商數量如此之多,陣容如此“豪華”,競爭如此激烈,既顯示了中國足球乃至整個體育市場的“底盤”依然龐大,也証明了“蘇超”足夠大的市場影響力,反映出江蘇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是江蘇十三市最新形象的商業化呈現。
十三市的“新品牌”
“蘇超”對江蘇城市新品牌的塑造,其根基是全省及各市多年來的經濟、文化與體育積澱。
經濟層面,江蘇城市群體實力之雄厚,可謂全國頂流。
2017年起,江蘇十三市均進入全國百強,總數居全國之首。2024年全國GDP前100位城市中,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分列第6位、第10位、第14位和第23位,在江蘇居末位的連雲港亦位列第71位。
江蘇中小城市實力更是遙遙領先。在全國百強縣排行榜中,昆山已連續20年位列榜首,成為“華夏第一縣”,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宜興等長期在前十之列。2024年賽迪智庫全國百強縣榜,江蘇25個縣(市)上榜,比第二位浙江多出了10個。
文化層面,江蘇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南秀北豪,彼此不同而又開放融合。千余年來江蘇城市和區域的文化積澱,通過“蘇超”這個傳播放大鏡,得以匯聚和凸顯。足球場上的火力全開,化作足球場下的文化交融。競技場上有勝有負,但在這場以足球為名的狂歡中,每個城市無一例外都是贏家。“蘇超”的熱度,提升了城市間文化深入交融的刻度,更映射出百姓美好生活的溫度。
體育層面,江蘇很多城市皆屬“實力派”。經濟總量前兩位的蘇州和南京都是體育強市,皆入選“‘十四五’期間首批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迄今江蘇籍世界冠軍有200余位,很多出自南京、蘇州及南通。在蘇州舉辦的2023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在南京舉辦的2025年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南京國際馬拉鬆賽,在無錫舉辦的無錫馬拉鬆賽……近年來一系列高品質的品牌體育賽事更整體提升了江蘇城市的“體育形象”。
2017年出台的《江蘇省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省擁有100所足球后備人才示范學校、3000所足球特色學校、4000家注冊業余足球俱樂部、8000片足球場地、1至2個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專用足球場﹔職業足球俱樂部的聯賽競爭力大幅提升,有6至7家不同層級職業足球俱樂部穩步發展。這些“硬件”目標,迄今在江蘇各地已基本實現。
當前江蘇十三市均擁有至少一座容納2萬人以上的天然草皮足球場,配建大型足球場的“奧體中心”更是遍布各市縣。據記者了解,南京青奧體育公園體育場將於2026年底改建為江蘇第二座專業足球場,6萬座的無錫奧體中心體育場預計將於2026年建成。職業足球領域,江蘇男足、女足分別在2020賽季和2019賽季奪得中超、中女超冠軍﹔青訓水平明顯提升,全省各市業余賽事已形成長期品牌。這些“硬件”和“軟件”的日益完善成熟,不但逐漸彌補了江蘇足球市場和產業的“短板”,也建立起了十三市“進取”“活力”的城市新形象,並通過“蘇超”舞台充分展現。
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呂永剛分析,“蘇超”之所以在帶動文體商旅融合消費上能夠釋放出巨大能量,一是因為已形成超級IP品牌,引流效應強。二是文化屬性充分融入賽事和十三市的形象。文化具有高度的滲透性,“蘇超”很多的“歷史梗”“文化梗”便源於江蘇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拓展了消費空間,而且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研究者認為,相較於省域,當代中國居民對於城市的認同感更高,屬於一座城市的體育運動隊能夠強有力地凝聚這種認同感。為一場球赴一座城,如果以城市為依托,承載城市的品牌與形象,一支球隊的吸引力就會大大增加,其競技水准高低、職業還是業余,反而是次要的。
江蘇十三市,相當於13個放大版的“社區”。市民們對於自己城市的熱愛和追隨,絕不亞於歐美著名城市和社區俱樂部的球迷。專家指出,“蘇超”以城市榮譽感為立足點,與這些歐美城市或社區俱樂部的賽事有相似之處,可以視為江蘇足球、中國足球真正從“任務足球”“冠軍足球”走向“快樂足球”“全民足球”的一種有益嘗試。這或許將是江蘇職業足球重新崛起的起點。
“政府之手”撬動市場杠杆
體育界人士認為,政府主動發起面向全域、全民的賽事,不僅牽頭策劃,而且深度介入組織運營,是“蘇超”能夠成功塑造江蘇城市新品牌的另一個關鍵。
記者了解到,“蘇超”在策劃之初便定位於“群眾體育+城市形象”。賽事由江蘇省體育局與13個設區市政府聯合主辦,各市體育局、省足協和省體育產業集團共同承辦,構建了“政府主導+十三市協同+省屬國企運營”的立體架構,政府搭台,十三市與國企“兜底”,吸引了社會各界——從足球俱樂部、自媒體平台到民企、外企、央企登台“唱戲”。低票價、免費直播和“玩梗式傳播”,便是這一開放模式的直接體現。“蘇超”的本質是足球搭台,文旅唱戲。而吸引人關注的第一步,正是高質量、有特色地“玩起來”。精明的“蘇大強”,將那些充滿火藥味的“各自為戰”,演繹成一個個創意十足的熱梗,在全網瘋狂輸出,進而將“流量”變成“留量”。在海量傳播的“洗禮”下,江蘇十三市乃至昆山、江陰、海門、東台等中小城市集體出圈,迅速成為“網紅城市群”。
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的抽樣調查顯示,92.6%的江蘇常住居民感受到了“蘇超”給所在城市帶來的積極影響。其中,50.2%的被調查者認為,“蘇超”火爆的主因在於“草根屬性強,順應民眾需求”﹔69.3%的被調查者認為“‘蘇超’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60.5%的被調查者希望繼續“推廣足球文化,擴大大眾體育參與”。
在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程俊杰看來,“蘇超”的成功可以從多個維度去理解,不僅體現在促進文體商旅深度融合、拉動消費的增長上,也是江蘇十三市的城市形象——包括歷史文化、著名品牌、特色產品等的集體亮相與營銷。
與此同時,“蘇超”的火爆、民眾的期待,也讓不少江蘇城市的市場供給與城市居民更高品質消費需求之間的差距凸顯。這些城市因此明確了補齊短板、塑造城市品牌的最新方向。
6月13日,目前“蘇超”排名第二的鹽城發布了《鹽城市推動足球改革發展“4個100”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目標是建設100片球場,組建100支規范化的群眾性隊伍,組織100場以上品牌化賽事,培育100家以上俱樂部。
7月2日,目前“蘇超”排名倒數第一的常州出台《常州市足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常州對該計劃的定位是“錨定常州足球的痛點與機遇,將足球融入城市發展大局”,目標是創建150所以上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力爭青少年注冊運動員突破1000人﹔全市足球場總量達700片,推動學校足球場地開放率達60%以上。
江蘇十三市足球場地數量和面積居全國前列。截至2024年末,江蘇各設區市每萬人擁有足球場數量都達到或超過了1.14片的全國平均數,但仍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這些足球場中包括了大量校園場地,而校園場地實際上很少對社會開放。2024年12月,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文,提出“因地制宜在公園綠地中建設足球、籃球等嵌入式球類活動場地”,目標是到2030年全省再新建200片社會足球場。
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的調研顯示,欲繼續增強江蘇居民對“蘇超”以及十三市的情感認同與品牌認同,在深化改革足球發展體制機制之外,江蘇城市還需要繼續堅守“人民足球”理念,進一步塑造城市品牌。(王峻峰)
來源:江蘇經濟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