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上的江蘇”:攻堅跨越勇向前

隨著“蘇超”火熱開賽,南京、蘇州等地陸續開行球迷高鐵專列,推出的“高鐵專列+球票+接駁+應援禮包”一站式服務,收獲不少網友點贊。
這份說走就走的從容,藏在江蘇鐵路的密網之中。截至目前,江蘇全省鐵路運營總裡程達4731公裡,其中高鐵裡程2594公裡,從“十二五”末全國第14位躍升至全國前列,面積密度更是高居各省區之首,“軌道上的江蘇”正以呼嘯之勢駛來。
“1905年滬寧鐵路動工建設,這是江蘇第一條鐵路。”江蘇省鐵路集團原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江蘇省綜合交通運輸學會常務理事錢永祥感慨道,兩根鋼軌就像一把丈量時間的標尺,既量出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更串起了一代代鐵路人滾燙的夢想。
江蘇鐵路的每一步跨越,背后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攻堅故事。“主塔放樣、檢測,關鍵點在於精准考量溫度變化的影響。”全國勞動模范、中鐵大橋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測量組組長秦環兵從事橋梁工程測量工作35年。在他眼中,一座橋梁從無到有,背后是上百萬次的測量任務和數不清的復雜計算,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五峰山長江大橋的主纜測量,曾因江上風急、溫度多變,讓團隊一度陷入困境。江蘇鐵路人帶著團隊“死磕”難題,研發出一套纜索垂度監測裝置,將上下游主纜垂度差控制在10毫米以內。“我們採用多測站、多測回同步三角高程測量法,把大氣折光系數算得明明白白,將誤差一一糾正,最終讓項目主纜線形精准達標。”秦環兵說。
以老經驗為基,讓新技術綻放。江蘇鐵路智能運營數字平台充分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前沿算法,精准預測客流,再靈活調配車站到發線存車,破解了武進站、江陰站等站點早高峰通勤列車密集發車的調度難題。“這個平台是在總結老一輩鐵路人數十年工作經驗基礎上開發的,他們對機械原理、線路養護、信號系統等基礎知識的深刻理解,是我們搞技術創新的核心與根基。”江蘇省鐵路集團運營管理部副部長李林森說。
為推動滬寧沿江高鐵盡快融入全國鐵路網,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有限公司運營團隊跑遍全國鐵路樞紐,反復協調對接線路參數與調度方案。如今,沿江高鐵的圖定列車從剛開通時的38對增至50對,沿線越來越多城市開通了直達列車。“看著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坐上高鐵,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團隊成員李娜笑著說。
候車室實時查詢列車信息、刷手機秒過閘機、換乘時順暢便捷……每一處細節都是優質工程最生動的注腳。江蘇省鐵路集團投資發展部副經理李慶晗說:“變的是越織越密的鐵路網,是迭代升級的智能技術,不變的是鐵路人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初心和傳承。”
從百年前的滬寧鐵路到如今的沿江高鐵,從昔日的肩挑背扛到如今的智能平台,江蘇鐵路的故事裡始終鐫刻著一代代鐵路人的堅守與奔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