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沛縣:“武術之鄉”的活力密碼

2025年07月28日16:46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近日,全國技巧體教融合比賽在上海落幕。徐州沛縣體育中學的運動員一舉包攬混合三人、男子四人和大集體3個項目金牌,成為賽場上的焦點。

沛縣是全國首批“武術之鄉”。2000年前,漢墓出土的鐵劍與對槍舞劍文物,見証著沛縣人“尚武崇文”的基因﹔如今,沛縣武術正以傳承與創新為筆,在千年文脈上續寫新的篇章。這裡不僅是武術技藝的傳承地,更是體教融合的試驗田、文旅發展的新引擎。

全國技巧體教融合比賽。沛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全國技巧體教融合比賽。沛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守正創新:千年武脈鑄根基

在大洪拳武校訓練廳,10歲的吳宇航騰挪翻轉,一套拳法打得行雲流水。這個從5歲開始習武的少年,已連續兩年斬獲“全國武術之鄉”比賽冠軍,今年2月被選入徐州市武術隊,是沛縣武術“代際相傳”的鮮活注腳。

這份傳承,根系於2000年前的漢風古韻。“沛縣武術可追溯至秦末漢初。”沛縣武術協會會長、大洪拳武校校長鄧守超介紹,作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沛縣歷經兩漢“尚武崇文”的熏陶及明清鏢局興盛的推動,大洪拳、梅花拳、少林拳等眾多流派在此生根發芽,逐漸形成“十步之內必有武館”的盛況。

1971年,沛縣成立武術班與武術協會,各鄉鎮相繼成立武術分會。“縣裡還興建武術館,開設教武場,很快形成了‘鄉鄉有拳社,村村有武場’的局面。”鄧守超回憶,逢年過節,鄉與鄉、村與村之間的武術比賽熱鬧非凡,成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我們不僅傳授武術技藝,更要傳承武術精神。”鄧守超說。作為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武術項目三晃膀大洪拳第九十一代傳人,他40年來一直致力於武術傳承與推廣。在大洪拳武校,學員們不僅要練招式,更要學武德,尊師重道、謙和內斂的精神早已融入每日的扎馬步與劈拳中。

傳承之外,鄧守超深知創新方能傳遠。他首創的“武術+職業教育”模式,讓傳統功夫成了“就業通行証”。近年來,大洪拳武校數十名畢業生憑借扎實的武術功底進入安保、影視等行業發展,更有佼佼者通過特招進入高校深造。“武術不是閉門造車的技藝,要讓它成為孩子們安身立命的真本事。”鄧守超說。

沛縣少林六合堂拳師潘霜喜指導外國武術愛好者。沛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沛縣少林六合堂拳師潘霜喜指導外國武術愛好者。沛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破界生長:體教文旅共興融

沛縣武術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對傳統的堅守,更在於向現代的突圍。在劉兵武術散打培訓中心,汗水浸透的拳套與牆上“世界冠軍”的獎牌相得益彰。該基地自上世紀90年代起已培育出十余位散打世界冠軍和全國冠軍,成了散打界的一塊“金字招牌”。“15歲拜師學藝,從此便與武術結下不解之緣。”教練劉兵說。

而武術的 “破界”,遠不止於散打賽場。沛縣體育中學的榮譽牆上,韓曉鵬2006年都靈冬奧會奪冠的照片格外醒目。這位實現中國冬奧會雪上項目金牌“零突破”的運動員,正是從沛縣的武場走向雪場。“習武打下的身體基礎和磨礪的意志品質,為運動員轉型冰雪項目提供了獨特優勢。”沛縣體育中學教練馬輝的話,道出了當地“體教融合”的精髓。作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該校累計培養輸送超6000名運動員,其中包括29位世界冠軍和200多位全國冠軍。

武術的魅力,還吸引到國外的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近幾年的夏天,沛城街道潘閣村的拳館裡總會出現外國弟子的身影,西班牙教練布魯諾帶著學員來此進修,“作為一名武術傳承人,我想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並愛上中國武術,向世界傳播中華武術文化。”

與此同時,“武術+文旅”正激活地方發展新動能。沛縣通過舉辦國際武術賽事,每年吸引數萬愛好者“以武會友”,帶動餐飲、住宿等產業。“武術+健身”“武術+演藝”的產業鏈不斷延伸,讓千年武脈成為拉動經濟的“新引擎”。

從漢墓劍影到奧運金牌,從鄉間拳社到國際賽場,沛縣武術的故事是一場跨越千年的傳承與創新。當傳統拳術遇上“體教融合”,當草根基地走出世界冠軍,這座“武術之鄉”正用自己的方式証明:真正的文化傳承,是流動在時代血脈中的生命力。

(責編:龔世俊、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