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部大運河全域歷史圖譜在南京發布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任曉燃攝
人民網南京7月31日電 (任曉燃)江蘇省政府新聞辦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由江蘇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組織編纂出版的《大運河歷史圖譜》(下稱《圖譜》)在會上首發,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大運河全域歷史圖譜。
中國大運河是人類文明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運河。大運河穿越2500多年、綿延近3200公裡,地跨我國南北8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的省份,也是中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的重點建設區。
發布會上,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謝潤盛介紹,《圖譜》以京杭大運河全域為編纂視角,以江浙段為選編重點,從2000多種古代方志、輿地圖、政書、兵書等文獻中精心遴選編輯而成,部分資料為歷史上首次高清出版。“《圖譜》選圖精美、文字簡潔、裝幀講究,充分彰顯了歷史滄桑感和大運河文化的厚重感。”謝潤盛說。
江蘇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任楊中華介紹,《圖譜》從立項、選圖,到定稿、出版,隻用了一年時間。期間,省志辦協調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圖書館、省方志館、鳳凰出版社等組成專業選編團隊,明確配合分工。全書共9卷,圖像均清晰標注名稱來源,並附相關史實文字,另有彩色經折裝首1卷、末1卷,合裝1函4冊。
以圖譜呈現大運河的歷史意義何在?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解釋道,“圖譜這一名稱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同時又經過了系統分類編輯,能更好地用圖像說明事物。”江蘇鳳凰出版社社長吳葆勤認為,紙質圖譜作為文化根脈的載體,能夠固化文明的記憶,建立時空坐標,系統梳理文明演進的脈絡,促進古今對話,為解決當代問題提供歷史方案。
“出版《圖譜》,是我們深入挖掘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讓大運河‘流動的文化’融入當下、傳承后世的一次可貴嘗試。”謝潤盛表示,下一步,江蘇省將以《圖譜》出版為契機,傳承好運河文化根脈,守護好運河生態綠脈,把握好運河經濟動脈,探索大運河文化活態傳承新模式,為現代運河水系治理提供借鑒,同時促進沿線省市協同合作與全域經濟社會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