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從常州“蘇超”回應裡,看足球的未來

2025年08月05日07:05 |
小字號

原題:從常州“蘇超”回應裡,看足球的未來

8月3日,“蘇超”第八輪,常州隊客場0︰5不敵鹽城隊。8月4日一早,“常州發布”公眾號發文,標題就是《致每一位喜愛常寶的球迷》。

官微截圖

官微截圖

文章是一封以朋友和戰友口吻寫給球迷的公開信,開篇便十分誠懇地指出:“自‘蘇超’開賽以來,歷春入夏,八輪鏖戰,不覺已接近三個月。常州隊一球未進、一場未贏,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我們每個人心頭……我們知道,大家期待的不僅是一場勝利,更是常州足球向上生長的力量和希望。”不隻開頭,下文亦徐徐展開,信中坦承:“我們看到了廣大球迷在看台上焦急的眼神,讀到了你們在評論區的熱心留言,也感受到了你們對常州足球的真誠熱愛和深深牽挂。你們的每一份支持,我們都銘記在心﹔你們的每一次失望,我們都感同身受。”

可即便這樣一封帶著人情味、十分誠懇的公開信,有人通讀后依然在網上評價:常州患了國足病。相關言論認為,公開信談及“一球未進、一場未贏”時,榮辱顛倒,似乎是在為己辯解。

其實這種批評大可不必。常州目前雖在“蘇超”積分榜墊底,不過公開信本身的誠懇不由分說——試問:多少城市能在這般“現象級”的文體旅賽事中,直面“逆境”主動回應球迷的期盼?多少城市能以朋友和戰友的身份,同市民和廣大球迷一道,以“嘮嘮心裡話”的姿態,講講當前的形勢、談談足球的未來?多少城市有魄力,開門見山即說“一球未進、一場未贏,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我們每個人心頭”?

與少數批評意見不同,筆者反倒因此封公開信,對常州滿懷敬意。

首先,常州並未給自己找任何借口,沒有勝場、沒有進球是客觀事實,拼盡全力也是事實,公開信中常州表示,“面對這樣的成績,我們沒有逃避的理由”﹔直言,“我們知道,一次次的失利讓你們失望過、痛心過,甚至有過轉身離開的念頭,但大家依然不離不棄。這份堅守,比任何勝利都更讓我們動容和珍惜。”這,就是“大丈夫”的心態。

其次,知“掉隊”而后勇。在信中宣稱“未來的每一戰,我們都將以‘每球必爭、每分必搶’的姿態,全力以赴”之外,也立下“三年誓言”,指出將在《常州市足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引領下,筑牢青訓根基,聚焦“補短板、強基礎、提實力”,全力提升整體水平與實戰成效。這讓筆者想起曾風靡一時的電影《中國合伙人》裡,成東青的一句話:“掉在水裡你不會淹死,待在水裡你才會淹死。你隻有游,不停往前游!”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給予常州更多耐心和信心——面對場上不利的局面,不少“草根”球員的壓力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大,但即便如此,我們卻不曾見過因放棄而在場上閑庭信步的球員。我們見到的每一位常州隊隊員,都拼盡全力乃至倒地抽筋……細想,成功往往孕育於不甘,雖不及他人,但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而非坐以待斃,這不就是血性的體現嗎?

正因為這些,筆者想說:只要努力方向是對的,就請大家不要隻看一時一勢的勝敗、不必過度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中國並非僅用一朝一夕便到達今天的高度,常州為何不能用三年煥然一新?別忘記,古人曾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那麼重點是,常州既立“三年之約”,准備怎麼干?

日前發布的《常州市足球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表示——

未來三年,常州要激活社會參與動能,構建全民足球生態。到2027年,將新增足球項目社會體育指導員100名,年均舉辦足球賽事超500場,讓身邊的足球賽事成為市民生活日常﹔

要筑牢青訓根基,打通體教融合通道。計劃創建150所以上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委派專業教練進駐30—50所重點學校,同時建成1個省級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力爭青少年注冊運動員突破1000人﹔

要鍛造人才矩陣,打通職業發展閉環。計劃三年內新增注冊持証教練員100人、裁判員200人、社會體育指導員100名,此外暢通退役運動員轉化入職渠道,鼓勵優秀教練下沉基層﹔

要拓展場地空間,釋放“金角銀邊”效能。三年新建、改建足球場地100片,推動學校場地“能開盡開”,開放率達60%以上,讓場地利用率最大化﹔

構建產業生態,釋放文商旅體融合勢能。圍繞足球裝備研發、賽事經紀、培訓服務等構建產業集群,推動足球衍生品實體產業升級,讓“綠茵經濟”成為城市消費新增長點﹔

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城市足球影響力。將建立對外交流合作機制,策劃國際足球賽事,引入海外青訓資源,建立國際人才合作培養通道,讓常州足球在技術理念、賽事運營、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種種此類,全面覆蓋了足球人才培養所需的教育升學、賽事接軌、產業承接、就業擴容……這不正是包括足球在內,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發展的必備前提嗎?我們甚至可以從中窺見一座城市的足球未來——當思路清晰、方向正確又敢於投入時,突破往往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加油常州!走下去,隊伍別散,初心別忘。待有朝一日再回首:定將那“一球未進、一場未贏”,都付談笑中。(李睿哲)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張鑫、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