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行進中國︱筆墨丹青“潤”鄉土

王丹丹
2025年08月06日07:3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盛夏傍晚,南京市浦口區趙湖村,暑熱漸漸褪去。村口古井旁,村民拎著一桶剛打上來的清水澆灌菜園,這一幕恰巧被正在這裡寫生的南京浦口中等專業學校學生王予程捕捉到。藍天白雲下,綠菜地間的忙碌身影,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寫生畫卷。

在趙湖村,這樣的寫生身影隨處可見。村口石凳下、露營基地中、蘆葦浮動的河水邊,都有他們專注創作的模樣。“這裡自然淳朴又有文藝氣息,是天然的寫生勝地。”王予程說。

航拍南京市浦口區趙湖村。人民網 李昱辰攝

航拍南京市浦口區趙湖村。人民網 李昱辰攝

趙湖村是浦口區湯泉街道新金社區下轄的自然村,村子不大,僅32戶村民,從村頭走到村尾,半小時足夠。這個百年古村落至今保留著古建筑和石刻藝術,卻因偏僻鮮為人知。

在趙湖村寫生的師生。人民網 王丹丹攝

在趙湖村寫生的師生。人民網 王丹丹攝

改變始於2021年,當時正值“十四五”規劃開局,浦口區文聯啟動“藝術點亮鄉村”計劃,探索以文藝賦能鄉村振興。依托新金社區與南京藝術學院的合作基礎,雙方開啟了探索。正如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與書法學院副院長劉春所說,“偏僻村庄的沉寂,與藝術創作所需的空間土壤,讓雙方一拍即合。”

2022年底的一場“為鄉親畫像”活動,像一顆石子投進趙湖村的湖心,漾開層層漣漪。南京藝術學院的數十名師生走進鄉村,為30位村民免費畫像,村裡的老人第一次站在了藝術舞台的“C位”。

一位年逾古稀的村民起初還有些拘謹,后在家長裡短的閑聊中,老人才漸漸放鬆下來。創作完成后,畫像被精心裝裱,配上射燈,陳列在老人的堂屋裡。每當有游客來參觀,老人總會熱情地指著畫像介紹自己。

這場活動像一把鑰匙,打開了藝術走進鄉村的大門。此后,書畫展、非遺展、雕塑展接連在村裡辦了起來。為了更好地承載這些藝術成果,趙湖村逐步對房屋進行了改造,漸漸有了堂屋、畫室、藝術空間等場所。

藝術基因的植入,也悄然改變著村庄的產業土壤,“寫生經濟”效應逐漸顯現。

2022年,趙湖村引進打造85畝黑莓基地,去年迎來首個旺果期。“這裡擁有全球70%以上的黑莓品種,我們正計劃擴大種植面積,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基地負責人薛源直言,當初正是看中了這裡的老村肌理與藝術活力,“寫生帶來的人氣是一個重要原因”。

村民丁伯秀採摘黑莓。人民網 王丹丹攝

村民丁伯秀採摘黑莓。人民網 王丹丹攝

上季採摘結束后,73歲的村民丁伯秀領到了2600元工資,“年紀大了回村,有了黑莓基地,採摘個把月就有一份可觀的收入。”目前,黑莓基地帶動周邊近35戶村民就業,累計增收17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2萬元。

藝術帶來的“流量”催生了更多產業。婚紗攝影老板嗅到了新商機,將趙湖村的田園風光和雕塑作品作為天然影棚,人氣陡增﹔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回鄉種植馬齒莧,帶動當地用工510人次,村民增收約6萬元﹔隨著非遺文創設計室等入駐閑置農房,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

“將藝術影響力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隨著越來越多產業落地,給村庄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氣,我們才感覺這條路走通了。”新金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劉宇超說。目前,趙湖村正在打造咖啡館、非遺創作、文化空間等新業態,本月底將正式入駐。

變化不僅在產業,更在村民心中。持續的藝術浸潤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普及了鄉村美學,讓村民從觀望轉為積極參與。

村民馬維龍在堂屋內收拾整理。人民網 王丹丹攝

村民馬維龍在堂屋內收拾整理。人民網 王丹丹攝

84歲的村民馬維龍主動改造自家百年老宅,將堂屋用來陳列鄉村史料,成為村裡最年長的“村史文化講解員”。

“藝術不是懸浮的裝飾,而是能在泥土裡結出‘金疙瘩’的種子,我們正努力讓設想變成現實。”劉春說。2022年,趙湖村入選“中國最美村鎮”,今年年初獲評“金陵藝術村落”。

在浦口,像趙湖這樣的“藝術村落”已有6個:響堂村成了“藝術山谷”,九華村成了“攝影之家”,大橋村主打戲曲,每個村都有自己的藝術標簽,它們依托特色串起“寫生經濟”產業鏈。

作為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浦口區將文藝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實踐,形成藝術創作、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數據顯示,今年1-6月,浦口區共接待游客1259.7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消費67.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43%、11.76%。

7月初,浦口區出台《關於培育寫生經濟的扶持辦法》,精選老山、臨江和湯泉三大片區65處寫生點位,與50家單位共建寫生創作基地。全區正串起“風景—寫生—消費—產業”的價值鏈條。

如今,浦口區越來越多的村落正憑借美麗風景“破層出圈”,為文旅消費引流。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