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著‘蘇超’來,卻被興化吸引了”

游客在興化市博物館打卡“蘇超”中場表演道具布置點位。周陽陽攝
江蘇省近日召開的促消費工作專題會議提出,要加強“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整合,以“賽事+文旅”推動文旅體商深度融合,持續放大城市足球聯賽等賽事溢出效應。
位於蘇北的縣級市——泰州興化市正借助“蘇超”舞台,靠創意文化表達制造流量爆點,將網上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成為文旅體商深度融合的一次深度探索。“蘇超”賽事期間,興化市單周吸引3.2萬人次消費、營業額近50萬元,成了意外的贏家。
文化破圈:從賽場高光到全城共鳴
7月19日,“蘇超”第七輪泰州對陣宿遷的中場,一場被網友戲稱“抽象卻上頭”的《楚水雄風》表演火了:武鬆“認真捶打”老虎,李逵“慢悠悠”揮舞大閘蟹,8位演員化身水滸英雄,把興化淮劇、大閘蟹等本土元素揉進角色扮演。
“選水滸IP不是偶然。”興化市文體廣旅局副局長徐俊解釋稱,興化是名著《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水滸文化早已融入城市基因。這場由興化市淮劇團跨界創作的表演,讓興化以“自帶文化梗”的形象破圈,相關話題在社交平台熱度居高不下。
“就是這隻老虎!”興化市博物館內,鹽城游客羅錦心帶著12歲的女兒,與“蘇超”中場表演走紅的“老虎”合影留念。這個暑假,像她這樣“奔著‘蘇超’來,卻被興化圈粉”的游客不在少數。
“不能讓流量隻在手機裡飄著。”興化市博物館社教部主任黃亞文稱,表演火了后,博物館火速將舞台上的“老虎”等道具搬進館內,設置“水滸英雄互動區”,游客可以扮演水滸人物,借道具擺拍“打虎”姿勢,沉浸式體驗從線上熱梗到線下場景的穿越。“互動區開放半個月,博物館接待游客近萬人,較上月翻倍。”
解善彪正在創作“蘇超”元素的非遺文創。人民網 王丹丹攝
流量要留得住,更要能“長出來”。在非遺“興化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解善彪的工作室內,這波流量熱度正變成非遺傳承的新動力。
“左邊頭頂鹿角的卡通人物代表鹽城,右邊的鳳娃代表泰州,背景是興化狀元坊。”“90后”解善彪手持剪刀,正在剪刻融入“蘇超”元素的作品,“‘蘇超’的出圈在於全民參與,我們也想借熱度讓更多人了解興化的非遺。”
連日來,解善彪創作的十余件“蘇超”主題非遺文創產品均被預訂。他現在正忙著創作記錄泰州隊進球瞬間的剪紙和“蘇超”元素的垛田農民畫。不少年輕人因這些作品專程來工作室體驗剪紙,“以前關注的人少,現在有人主動找上門,這才是流量的真正價值。”
從舞台爆點到博物館引流,再到非遺創作,興化用文化這根線,將零散的流量串成了“認知—體驗—認同”的鏈條。正如徐俊所說:“‘蘇超’不僅是體育競技場,更是展示文化軟實力的窗口。我們要做的,是延長文化熱度的生命周期,創造新的消費觸點。”
球迷游客在興化市李中水上森林景區游玩。人民網 王丹丹攝
消費引流:從精准邀約到場景營造
“第一次來興化,沒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徐州球迷李駿剛到泰州站,就被接到前往興化的大巴車,聽著“導游”規劃滿滿的行程,他安心當起“甩手掌櫃”。
流量要轉化為消費,先得讓人“走進來”。6月底,泰州隊迎戰徐州隊前,興化市文旅部門主動聯系徐州市球迷協會:“來泰州看球,接你們來興化玩,行程我們全程安排,球迷安心體驗。”
很快,297名徐州球迷成了首批“體驗官”:上午逛博物館,下午聽非遺《板橋道情》,傍晚在金東門老街品嘗沙溝魚圓……當地酒店主動降價接待,“賺人氣比賺快錢重要”成了共識。這場“客場引流計劃”隨后復制到對陣宿遷隊的比賽,又吸引了近百名球迷到訪。
“夏天本是興化的旅游淡季,‘蘇超’讓我們找到了新路徑。”興化文旅公司運營管理部夏思雨說,凡持有“蘇超”門票或客場城市身份証明,即可享受5天免費暢游興化市所有景區的福利。數據顯示,6至7月,興化主要景區消費額同比增長28.5%。
當游客願意留下來,還得有讓他們盡情消費。興化市烏巾蕩濕地公園的啤酒龍蝦嘉年華成了外地游客消費的最佳場所。大屏直播“蘇超”,本土品牌“光頭龍蝦”“陳楊螺螄”“醉千垛”特釀等扎堆,讓來自上海的游客秦簫忍不住感慨:“吃龍蝦、喝啤酒、看‘蘇超’,這個夏天在興化體驗到了‘世界杯’的氛圍!”。
外地游客在興化市烏巾蕩濕地公園品蝦看“蘇超”直播。人民網 王丹丹攝
“往年嘉年華也火,但今年沾了‘蘇超’的光,人氣翻倍!我們每天准備800—1000斤龍蝦還是不夠賣。”興化光頭龍蝦旗艦店廚師長鄒海武忙得腳不沾地,在活動的影響下,光頭龍蝦店面的生意同樣火爆,現在每天的營業額是之前的一兩倍。
球場內的激情還未落幕,嘉年華現場的餐桌早已座無虛席。這場持續半個月的活動,日均迎客4000余人、營業額近60萬元,刷新了興化夜間消費紀錄。
從白天游覽到夜間觀賽,興化用“精准邀約+免費福利+特色場景”組合拳,讓游客從“一日游”變成了“兩日游”,消費鏈從門票延伸至餐飲、住宿、文創全鏈條。
遠離“蘇超”核心城市圈,興化的接流量之道,藏在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對流量信號的敏銳以及快速行動的魄力裡。當流量褪去,留下的不僅是短期消費數據,更是城市文化的再認知、非遺傳承的新路徑,以及一套可供小城借鑒的流量轉化打法——畢竟,能接住流量的,從來不是運氣,而是准備好的底氣與主動出擊的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