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公共服務延伸,讓全民健身觸手可及

原題:樓裡有球場、小程序上能約練、家門口建起健身房……公共服務延伸,讓全民健身觸手可及 ——
快樂“動”起來,生活“燃”起來
在江蘇,以“蘇超”為代表的民間賽事持續升溫,這份“人民的足球”所傳遞的純粹快樂,不僅點燃了群眾運動的熱情,更折射出全民健身正走進尋常百姓家的生動圖景。
“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科學健身”的理念漸入人心,下班打球、午間健身、周末約跑,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城市空間如何為體育打開邊界?技術工具如何降低運動門檻?公共服務如何為全民健身“兜底”?答案,就藏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踐之中。
寫字樓裡“開球場”,健身就在“工位旁”
在城市高樓林立的鋼筋森林中,如何讓運動變得觸手可及?越來越多單位開始“向上”找空間,在寫字樓內打造嵌入式運動場景,為處於“白加黑”快節奏中的上班族打開健身新路徑。
“下班6點半,27樓見!”這句話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內部被不少愛好運動的員工熟知。辦公樓所在的南京河西CBD,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商務區之一,5年前,大樓將第27層公共空間進行功能性改造,變身為配備兩片羽毛球場和兩個乒乓球台的“空中運動場”,並擺放了各類運動器材,供員工免費使用。
從工位到球場,最近的步行距離僅5米,極大便利了員工利用碎片時間健身,也催生了羽毛球社團、乒乓球聯隊等業余組織,內部交流在對打中更加順暢,集體氛圍也更具活力。
在高樓林立的河西CBD,類似的“寫字樓運動場”並不少見。金融城一期、二期,國睿大廈、聯通、移動、電信、農墾等辦公樓,紛紛利用層高優勢進行改造,設置羽毛球場、乒乓球台、健身空間等,供員工上下班前后使用。
“下班后約同事打一兩個小時的球,既鍛煉了身體,也拉近了同事之間的感情。”南京金融城某銀行工作人員於先生表示,運動不僅讓他從羽毛球“菜鳥”成長為業余大神,體型也悄然改變,“曾經系不上的襯衫紐扣,如今已經鬆鬆垮垮”。
更令人驚喜的是,不少寫字樓甚至將屋頂改造成籃球場、網球場或室外健身區,讓“高空健身”成為現實。鬧中取靜、推窗見天,打工人不出樓宇便可舒展筋骨、釋放壓力,真正實現“樓上開打、隨時運動”。
小程序裡“拼項目”,是運動也是社交新方式
如果說寫字樓的健身場景解決了“在哪兒動”的問題,那麼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則精准回應了“和誰一起動”“怎麼參與動”的時代需求。運動小程序的興起,使得隨時隨地“拼場”成為現實。
“出差帶上球拍,到哪都能拼一場。”南京某外企工程師李濤是羽毛球愛好者,常年在全國各地出差。得益於“中羽聯”等運動小程序的普及,他可以在目的地提前查找球館,三四十元就能“拼場”上陣。“我很喜歡合肥的球館,場地標准高,價格卻比很多地方實惠。”他說,一場球打下來,既鍛煉了身體,也有助於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運動,正從一種個體鍛煉,轉變為可參與、可互動、可分享的社交行為。在南京市江寧區工作的程欣每周末都用“閃動”小程序報名參加各類運動項目——羽毛球、飛盤、足球、徒步,不僅鍛煉了身體,也認識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他告訴記者,“AA制的活動費用很低,幾十元就能參加,關鍵是氛圍好。運動中認識的朋友,志趣相投聊得來。”
對不少年輕人而言,“見人不如健身”成為新的社交共識。
“閃動”小程序平台已覆蓋全國218個城市、100多個體育項目。無論是籃球、足球,還是沖浪、馬術、徒步、拳擊……用戶隻需打開手機,便能精准定位項目、選擇場地、支付費用、確認組局。
家門口建起健身房,公共服務讓運動觸手可及
當“全民健身”從口號走向日常,意味著服務更可達、更便利、更普惠。
在南京中勝地鐵站附近,一家24小時智能共享健身房近日備受年輕人青睞:刷臉入場、手環控器、運動數據實時顯示,按次付費,無年卡、無推銷,低門檻、高自由度的設計,讓“健身像逛便利店一樣可及”成為現實。
位於南京繽潤匯的醒獅鐵館則首創“共享教練”機制,教練可自帶學員進館授課,無需挂靠健身房,既降低了成本,也方便居民就近訓練。健身館負責人張智洪介紹,目前已有21位自由教練入駐,服務范圍涵蓋青少年體能、康復訓練、日常減脂、專業比賽等多個領域。“我們希望讓健身這件事,能夠隨時隨地、人人可得。”張智洪表示。
與此同時,政府主導的“百姓健身房”也在提檔升級。在建鄴區蓮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座佔地620平方米的智能健身房成為居民的“健康驛站”。68歲的王先生堅持鍛煉一年,身體素質明顯提升,他說:“設備可以測心率、制定運動處方,比盲目運動科學多了。”
江蘇各地也在持續推進“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南京市體育局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社區健身房50個,更新器材2800套﹔無錫今年推出“社區共享健身房”,按次付費、2元起步,不設會員、不推銷。財政層面,江蘇省2025年度下達中央及省級專項資金1.87億元,專用於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與人才培養。
截至2024年底,江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到43.8%,國民體質測評達標率為93.4%,均創歷史新高。全民健身,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從願景走進現實,讓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落地生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