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機器人之城”,南京如何搶佔先“機”?

穿著花棉襖的機器人扭著“小腰”轉起手絹﹔化身廚藝大師的機器人沖咖啡、攤煎餅、做烤串﹔生產線上,機器人化身生產機器人的“工人”……這些科幻片中的場景正走向現實,機器人已改變人們生活。
機器人被稱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面對廣闊藍海,各大城市均在加快布局。深圳、杭州、北京、上海等地高歌猛進,紛紛擲出政策重拳,爭搶這片萬億藍海。有著“中國軟件名城”之稱的南京,自然不會缺席這場角力。
2024年11月,《南京市促進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出台,計劃到2026年躋身國內機器人產業第一梯隊,打造國內“機器人+”創新示范應用標杆。南京的目標並不低。從全國范圍看,“機器人之城”激烈角逐,南京“搶佔先機”的底氣何在?
埃斯頓酷卓協作機器人正在做跑合測試。人民網 王丹丹攝
先天優勢明顯,工業基因托起“未來之城”
8月8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啟幕,20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參展,帶來了1500余件展品。南京十多家機器人產業相關企業攜帶了多件產品同台競技。
會展現場,一台身形修長的人形機器人外表酷炫,無論是抓取工件,還是進行精准轉移動作,都能輕鬆應對。這是南京埃斯頓酷卓科技有限公司今年6月發布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Codroid 02。“企業自主研發的Codroid 02能依托在線學習能力,持續拓展技能庫,適應柔性制造需求。”該公司總經理李遠平說。
作為南京本土成長起來的人工智能企業——埃斯頓的發展歷程幾乎與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軌跡一致。早在1993年,埃斯頓做伺服電機起家,從核心零部件逐步向下游延伸,直至2011年進軍工業機器人賽道。時至今日,它已連續7年穩居國內工業機器人年出貨量國產品牌第一名,去年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突破3萬台。
“南京強勁的先進制造業底盤為埃斯頓競速機器人產業賽道提供了堅實基礎﹔埃斯頓機器人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南京集聚了全產業鏈生態。”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諸春華稱,目前企業已建成了南京四大智能制造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埃斯頓總部所在的江寧開發區已成為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一核多翼”戰略布局中的“一核”。江寧開發區集聚了100余家智能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024年產值突破170億元。無論是機器人企業數量,還是產值,江寧區已佔據南京的“半壁江山”。去年,江寧開發區聯合埃斯頓實施“雙百億”行動,預計到2030年,推動埃斯頓營收突破100億元,形成百億級產業鏈生態圈。
“南京立足工業機器人領域,整體產業積累非常深厚。”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牛丹分析稱,“放眼全國,南京在產業規模、成果轉化方面有很大發力空間。”
中科硅紀“無際”工業機器人亮相2025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丁奕竹攝
完善產業體系,創新引領新發展
近五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井噴式增長,不過今年機器人企業新注冊量增速略有放緩,表明市場正從快速擴張階段轉向理性競爭階段,機器人產業發展即將進入“下半場”。
進入新發展階段,南京機器人產業布局路徑也有跡可循。2022年4月,匯川技術正式簽約落地南京市江寧區,重點布局工業機器人板塊。去年年底,該項目已經投產,滿產后,工業機器人整機產品年產能達到12萬台套。南京工業機器人整機制造由此邁入多家龍頭企業領銜發展的全新階段。
除匯川技術外,南京還擁有億嘉和、恆立、天創、科遠股份等一批特種機器人骨干企業,以及蘇美達智能、佗道醫療、蔚藍科技等一批服務機器人創新企業,形成覆蓋物流、安全應急、公共服務、個人消費等多場景應用的產品體系,實現若干個全球首創。
“南京機器人產業生態體系完善,在工業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與其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扎實基礎和集群效應分不開。”東南大學首席教授、電氣儀器控制學部主任宋愛國認為,豐富的人才儲備和強大的科研實力是南京產業創新發展的活力源泉。
走進麒麟科創園內的中科硅紀(南京)機器人有限公司,一款最新研發的“無際”工業機器人正搭載自研仿人靈巧手進行操作。它有著與人類相似的關節構造和靈巧程度,能夠完成從地面到2米高度的全范圍作業。
“無際”工業機器人只是中科硅紀近期發布的類人靈巧操作具身智能機器人系列產品中的一種,從算法到結構、驅動、傳感器、集成電路等全部由團隊自主研發,核心零部件實現100%國產化。這家有著“硬核”技術的企業,成立僅一年時間。
中科硅紀由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孵化而來,是麒麟科創園探索成果轉化“5V(victory)一體”新模式以來孵化的首個項目。近年來,該園區通過搭建“平台+基金+公司+載體”的成果轉化體系,聯合社會資本支持企業快速完成多輪融資,推動開展了多場景聯合測試,加速企業核心產品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關鍵跨越。
“園區依托中國科學院,集聚‘六所七院’創新資源,建成人工智能產業園等一批核心載體項目,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上百家關聯企業。”麒麟科創園管委會經濟發展處處長方明介紹,目前園區正籌備建設中國科學院相關科研院所,為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源頭活水”。
工作人員正在測試智慧醫保服務機器人。人民網 王丹丹攝
打破機制壁壘,全速競攀新高地
在保持領先優勢的同時,面對機器人產業短板,南京也在積極行動。
今年3月,南京正式揭牌成立機器人產業攻堅推進辦公室,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全速競攀機器人產業發展新高地。今年6月,《南京市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征求意見稿)》發布,提出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政策發力的同時,南京還發布了兩大應用場景清單,進一步促進了供需對接。其中,“能力清單”匯聚60余款機器人,涉及工業、安全應急、公共服務等,全方位展現企業的研發和生產能力。“機會清單”則捧出了500多個崗位,分為工業制造、安防巡檢、交通物流等8類,需要500多台機器人上崗。
在南京市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南大電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智慧醫保服務機器人正在給居民辦理醫保業務。
“這款醫保機器人具有9種業務能力,實現政策咨詢、業務辦理、權益查詢等12項可在線辦理的醫保服務事項。”參與機器人設計的南京市醫保中心參保業務部副部長張亮介紹稱,目前這台機器人已累計辦理醫保業務超過7.67萬件,月均辦理超2950件,大大緩解了人工窗口辦理壓力。
南大電子作為南京大學旗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十年磨一劍,研發打造了具身智能機器人系統。如今,企業智慧服務機器人已拓展到金融、政務、醫療、養老、文旅等廣泛領域。
“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最大的特點是‘實’,聚焦真實場景需求,讓機器人真正干活。”南京機器人產業攻堅推進辦公室負責人稱,自2021年起,該市機器人產業連續三年營收增幅超過30%。近兩年,南京在人形機器人產業方面加快布局。
今年7月底,南京首個AI街區在雨花台區中國(南京)軟件谷揭牌,將在五年內集聚1000家AI上下游企業,打造500個垂類應用產品,核心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為聚焦具身智能等AI前沿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開拓,街區設立東南大學技術轉移分中心等,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探路“機器人之城”,南京正緊密布局,搶佔更多先“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