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9424”藏著一代南京人的集體記憶

電梯急速下降,四周岩層光影翻涌,鑿岩機的轟鳴聲在耳畔回蕩......步入梅山鋼鐵體驗館,CAVE投影技術渲染下的下井電梯瞬間將觀眾帶入了幽暗的“地下世界”。
暑假期間,不少游客選擇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的梅鋼工業文化旅游區遛娃、打卡。這不,南京市建鄴區南苑街道鷺鳴苑社區的紅色研學“召集令”吸引了20多個家庭參與。
梅山鋼鐵體驗館內,“鐵水”從“高爐”流出。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煉鋼會不會有污染?”體驗館內,一座碩大的高爐模型赫然呈現在觀眾眼前,看著“產線”上澆筑好的“鋼坯”,鷺鳴苑社區六年級學生劉姿彤好奇地問道。
地面上,一個Y字形仿真屏與高爐模型連接,“鐵水”與“爐渣”洶涌奔流。這一場景模擬演示了鐵水注入轉爐的整個過程。連鑄、熱軋等環節則通過模型、燈光與視頻進行科普。
“隨著煉鋼技術的不斷升級,鋼鐵行業‘空氣中散不開的煤氣味,晒個被子都蒙一層灰’的景象,早已成為歷史。”景區運營服務管理人員朱敏向記者講述了曾經的過往。
“梅鋼又稱‘小上海’,這一別稱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朱敏說,上世紀60年代,為解上海“無礦少鐵”之困,九四二四廠工程指揮部成立,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在南京布局的重大戰略項目而誕生。由上海抽調的技術骨干、管理隊伍和一線工人扎根南京,不僅帶來了先進的工業技術,也注入了濃厚的海派文化基因。職工生活區裡上海方言縈繞,商店供應上海商品,甚至學校教材都與上海同步,使得這片區域在相當長時期內成為南京城裡一個獨特的“上海飛地”,凝聚了兩地深厚的情感聯結與發展共鳴。
被稱為“9424”的梅鋼,是一座擁有一流煉鐵、煉鋼、熱軋、冷軋生產裝備和高端產品制造能力的千萬噸級鋼鐵精品基地。56年過去,“9424”已成為一代南京人的集體記憶。
2019年,生態環境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2022年,南京市啟動鋼鐵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彼時的梅鋼,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機遇。
破解發展瓶頸的過程中,梅鋼持續引入全新技術和智慧化、自動化管理模式,開展了包括對不能穩定達到超低限值的環保設施進行提標、升級、改造,對人工監測及在線監測條件開展規范化改造等,確保滿足“鋼鐵企業超低排放評估監測技術指南”要求。
遠遠望去,冷凝塔“披”上了藍天、白雲與草地圖案。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昔日一線工人煙熏火燎的辛勞場景不復存在,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改造前降幅達70%。”朱敏說,目前梅鋼已累計建成15個全封閉料場,26個全封閉筒倉儲存原料,倉內配備“鷹眼霧炮”,粉塵超標自動噴淋降塵等。
不僅如此,近年來,在梅鋼廠區內,多棟建於上世紀的老建筑、老廠房也逐漸得到活化利用。以此為載體,企業“敞開大門”著手打造梅鋼工業文化旅游區,除了打造鋼鐵體驗館,還有火車驛站、鋼鐵工藝牆等,成為游客了解這座城市鋼鐵歷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梅鋼工業文化旅游區內,改造后的老火車檢修廠房保留了鋼桁架屋頂和灰黑色水泥牆面,增設了蒸汽火車頭實物展陳,無聲講述著梅鋼發展的過往﹔巨大的冷卻塔被繪上藍天、白雲與草地,生產設施披上了充滿生機的柔軟意象﹔紅磚牆車間搖身一變成為研學劇場和展演會堂,無處不在的大型鋼雕與機械零件共同彰顯著“鋼鐵”硬核屬性……沉浸式互動,讓游客對從礦石到鋼鐵的“旅程”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出新后的老廠房成為了勵志書屋。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在南京,“廠區變景區”的故事正不斷翻新。南鋼、金陵石化等“兩鋼四化”企業先后開展了生態化提升與數智化改造,生態環境變美的同時,也成為游客探秘打卡的“網紅”目的地。
“相較於十年前,南京不僅經濟總量實現了翻倍增長,生態環境質量也同步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21個百分點,5項環境空氣質量指標下降幅度達47%∼68%。”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稱,依托城市文化底蘊,南京已打造34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6家生物多樣性體驗地,推出了5條生態文化精品體驗線路,發布了長江文化文明實踐帶等4條主題線路,“要把南京建設成為可觀、可感、可參與的美麗城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