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京一批重點交通工程全力推進建設

2025年08月24日07:39 | 來源:南京日報
小字號

原題:寧滁高速瀝青攤鋪過半,寧蕪鐵路南京南盾構段十月貫通

南京多項重點交通工程全速推進

近日,南京“秋老虎”氣勢洶洶,連續多日氣溫維持在36℃以上,戶外作業面臨著“上蒸下煮”的雙重考驗,但南京一批重點交通工程的步伐卻未停滯,在酷熱中全力推進建設。

寧滁高速瀝青攤鋪進度過半,繞城公路開展養護大中修

8月18日上午,在寧滁高速公路江蘇段施工現場,隨著攤鋪機緩緩前移,工人們正揮動鐵鍬,將攤鋪機邊緣散落的瀝青料麻利地鏟平、推勻,動作嫻熟流暢。幾台壓路機跟在后面,依次完成初壓、復壓、終壓三道工序后,一段平整又密實的瀝青路面便鋪設完成。

上午10時左右,工人們來到休息區集中休整。遮陽篷下的桌子上不僅有切好的西瓜,旁邊還擺著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防暑用品。“每個點位安排2—3人,15分鐘一換班,這天氣誰也扛不住連軸轉。”現場管理人員介紹。記者看到,項目部還在現場設置了空調車供工人休息,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足量急救藥品,保障工人安全作業。

目前,該路段瀝青攤鋪施工全力推進中,瀝青攤鋪已完成總量的62%,預計今年10月完成攤鋪任務。項目建成后,將對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緩解八卦洲長江大橋及雍六高速過境交通壓力有著重要意義。

白日裡的繞城公路車流如織,到了夜間,一線養護工們正奮戰在灼熱的瀝青與機械之間。記者了解到,為避開車流高峰與極端高溫,南京交通部門將養護作業調整至夜間,在灼熱路面上爭分奪秒。

在繞城公路玉蘭路隧道至鐵心橋服務區路段施工現場,記者看到,G42繞城公路半幅路面被隔離出700米作業區,2台攤鋪機、6台壓路機連軸運轉。市交通運輸局公路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避開白天車流高峰與高溫時段,他們每天22時封閉現場,0時30分啟動攤鋪,天亮前恢復通行。

繞城公路是南京的交通大動脈,也是江蘇省干線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繞城公路服役年限較長,近幾年南京公路部門對其分段實施中修工程,今年中修的路面長4.75公裡,主要處治路面車轍、網裂、跳車等病害,延長道路使用壽命,預計9月底完工。

寧蕪鐵路南京南盾構段10月貫通,寧淮城際跨長深高速連續梁合龍

寧蕪鐵路南京南盾構段內,“寧蕪號”盾構機正朝著10月貫通的目標沖刺。從穿越農花河、機場高速等關鍵節點,到順利掘進通過秦淮新河2.6米最淺覆土區這一最大風險源,“寧蕪號”盾構機一次次挑戰工程極限,創下國內盾構工程新紀錄。記者15日了解到,目前“寧蕪號”盾構機累計掘進1038環約1868.4米,預計10月貫通。

當天氣溫35℃左右,記者跟隨工作人員從盾構井深入到地下20米的隧道中,原以為地下會是一個清涼世界,沒想到,由於隧道內空間相對密閉,空氣溫度約40℃。而在這條地下長龍中,100多名建設者正在攻堅奮戰。

現場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創造更好的施工環境,項目部從多方面著手,首先優化通風系統,加裝啟用了兩台大功率風機,為隧道內通風,使用冷卻塔為作業用水、小型設備用水進行循環冷卻降溫,還定時往隧道裡運送冰塊等,降低隧道內環境溫度。同時,現場休息室裡放置了冰箱,儲備降溫食品,備足防暑降溫藥品等,確保在高溫環境下工人的身心健康。

近日,在南京市六合區金牛湖街道寧淮城際鐵路站前4標項目施工現場,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精准澆筑入模,標志著寧淮城際鐵路跨G25長深高速的100米連續梁成功合龍,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次合龍的連續梁是寧淮城際鐵路省界至六合雙線特大橋重要組成部分,由中鐵三局承建,全長221.5米,主跨達100米。施工採用懸臂澆筑工藝,共完成13個節段,累計澆筑混凝土4334立方米。

項目建成運營后,將與徐鹽高鐵、連鎮高鐵等互聯互通,成為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等蘇北城市直達南京的快捷通道,實現淮安與南京1小時直達,對於完善區域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布局、便利沿線群眾出行等具有重要意義。

AI高效“保駕護航”,無人機為橋隧做“體檢”

上周末,隨著指令下達,一架搭載變焦鏡頭、熱紅外相機與激光測距設備的無人機升空,為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完成了一次全面巡檢。從飛行前的計劃協助審批和有效調配,到飛行中的實時監測和風險預警,再到飛行后的落地報告,市低空飛行服務中心提供了全流程服務保障。

橋梁結構高聳,部分病害易出現在高聳或隱蔽部位,巡檢人員難以抵達,不僅巡檢效率低下、風險偏高,還存在不少檢查盲區。而無人機巡檢系統的應用,有效破解了這些難題。市交通集團所屬空地數智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往人工需耗時7天完成的巡檢任務,如今僅用2小時就能完成,且借助AI技術可自動生成報告。在高溫等特殊環境下,該系統還能減少人工巡檢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時降低病害漏檢率,顯著提升巡檢的全面性與准確性。

目前,在市低空飛行服務中心的統籌調配和服務下,部署在市屬過江橋隧的機庫已實現常態化運行,每天設備日均可飛行4—6架次,該系統能對12類典型病害進行自動化識別,單次巡檢覆蓋面積達2000平方米,即便在雨霧環境中,系統的識別率仍能保持在80%以上。

不僅如此,在鄉間道路上,無人機巡檢時,水泥路、柏油路上不起眼的裂縫、小坑窪,都能被AI系統一一圈出。這種“空中偵探”無人機可對周邊3公裡的農村公路展開巡查。系統為它規劃好12條固定航線,過去人工巡檢得花一個月,現在一周就能完成,效率翻了好幾番。

地面上還有“陸地尖兵”在行動。巡檢車開在路上,一邊跑一邊自動“掃描”——路面是否有破損、路上是否有拋洒物、哪裡在施工圍擋、交通設施是否完好,都逃不過它的“眼睛”,准確率90%以上。

“智能AI巡檢技術是推進農村公路智能化管養的重要抓手,它能真正讓農村公路巡檢實現高頻次、無盲區。”南京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尤其在高溫的夏天,依靠AI巡檢技術,可以避免人工巡檢的長時間戶外暴晒。

(責編:耿志超、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