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一年辦件量超30萬 江蘇“一件事”改革為大件運輸掃清障礙

2025年08月25日06:42 |
小字號

原題:一年辦件量超30萬,我省“一件事”改革為大件運輸掃清障礙 ——

“巨無霸”上路,也能收獲絲滑體驗

標准化地鐵車廂、巨型工程裝備、百余米長風電葉片……這些“巨無霸”產品的順暢運輸,是江蘇制造“造得好、運得出”的關鍵一環。近年來,全省大件運輸審批量呈幾何級暴增,2018年僅0.2萬件,2024年飆升至31.2萬件。

過去,辦理大件運輸許可耗時費力。一場由省交通運輸廳主導的“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正通過智能化手段,將“多頭跑”“人工審”的堵點,轉變為 “數據跑”“系統批”的坦途,為全省制造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審批“秒辦”,智能系統全國首創

7月5日晚7時,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車間,一列剛下生產線的地鐵車廂在巨型液壓平板車上精准落位。承運企業南京金浦利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員工金健在手機上輕點確認, 電子運輸許可証躍然屏上,全程耗時僅需數十秒。車隊即刻啟程,駛向蘇州。

“以往辦理大件運輸許可,需要提交18份材料,等待多個工作日﹔如今線上提交申請,1分鐘內即可領証,過程十分‘絲滑’。”南京金浦利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葛家本表示,地鐵車廂因車體超高、超長、超重,運輸及裝卸過程挑戰較大。審批效率的大幅提升,為企業壓縮物流成本周期、降低成本的同時,破解運輸時效瓶頸,為軌道交通裝備快速交付提供關鍵支撐。

大件運輸屬於典型的“超限運輸”,因此大件貨物從設備制造基地運送到目的地,就需要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為進一步推動高效辦成大件運輸“一件事”改革提質增效,6月1日,全國首創的大件運輸審批全流程智能化模塊,在江蘇一體化政務平台大件許可審批系統上線。該模塊具備“智能選線”“智能審批”等功能,可實現每年超10萬件省內大件運輸許可100%智能審批,其中90%以上1分鐘內“快批”,需現場核查的,辦結用時由3.28個工作日縮短至約1.6個工作日。

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道路局馬梅介紹,以往需要由承運企業現場勘驗路線后提出申請路線﹔智能選線開發后,申請人在申請時,只要輸入起訖點,系統智能推薦出幾條線路供申請人選擇,申請人確認即可。智能推薦的路線都完成了安全評價,在審批時系統會自動快速完成路線審查等審批環節,不需要現場核查的件1分鐘內完成許可、發証,實現即刻發証的“秒辦”效率。需要現場核查的申請后,核查完畢即可發証。

改革成效不僅體現在流程的“數字蝶變”中,更轉化為企業發展的“真金白銀”——中車南京浦鎮車輛廠年發貨高鐵、地鐵車廂約1000件,約300件是省內件,現在省內件實現智能審批,許可時間從2—3個工作日縮至1—1.5個工作日,年節約費用超500萬元﹔徐工集團每年5000余件工程機械經公路運輸,約2000件發往省內,由於絕大多數是二類件不需要現場核查,智能審批讓許可發証從2個工作日直達“即刻辦結”,年省倉儲費近千萬元。

審批模式還打破線下核查耗時、非工作日停辦的時間壁壘,“天天可辦”實現審批服務從“工作日專屬”邁向“全時段在線”。截至8月20日,非工作日辦結8726件,佔省內辦結件的17.1%。

核查“零等待”,企業“信用+”破題

傳統大件審批模式中,現場核查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企業常面臨流程冗長、現場核查等待周期長等問題,不僅增加運營成本,還可能因審批延遲影響運輸時效。

我省針對大件運輸許可難點,創新實施“信用+遠程核查”機制,信用良好的企業可自行測量車貨尺寸並在線提交。同時建立聯絡員制度提供“一對一”服務,聯絡員提前對接企業,按標准通過實時視頻進行遠程核查,實現“核查零等待”。2024年以來,全省累計實施遠程核查3800余次。

“零等待,高效率!”揚州市騰達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善剛用6個字概括真實體驗。“以往運輸3輛Ⅲ類大件烘干機,傳統核查需等待4—5天,僅押車費每天每車就需1000元。若未能按時送達港口,單日泊位費違約損失高達2萬—5萬美元,加之海輪艙位需提前預訂,延誤將導致巨額損失,因此必須預留一周走程序。”張善剛激動地告訴記者,上個月,公司進入“信用+遠程核查”名單,實現每批次運輸成本至少降低30%。

此外,針對路線、裝載方式及物品尺寸、重量固定的申請,我省創新實施“信用+承諾+批量”審批模式,與信用良好的大件生產企業簽署真實申報、合規承諾書,提供對接路線、車型、裝載方式等預受理服務,縮短正式辦理時間的同時,降低退件風險。該模式在全省推廣,今年上半年累計辦理批量許可7300余件。

“信用+”雖為企業服務按下“加速鍵”,但通過高速收費站正式上路還要花上一些時間。“上路跑大件,最怕過收費站:得核對相關証件、量尺寸稱重、查護送車及護送方案並上傳數據,任一環節卡頓都會影響運輸進度。尤其在收費站車流量高峰時段或大件車輛集中通行時,排隊等候半小時是常態。”貨車司機張建剛坦言。

交通部門跨部門靠前服務,推動問題解決。常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四大隊一中隊中隊長鄒洋介紹,在“信用批”基礎上,地方審批部門和高速審批部門建立聯合工作群,實現多部門數據共享,企業提前在群內上傳大件運輸相關核驗資料,車輛行駛到收費站,工作人員核對通行証和車牌信息,確認無誤后即刻放行,效率提升超70%。7月6日,一輛運輸變壓器(車貨總重188噸)的大件車輛,通過S39江宜高速武進收費站大件綠色通道,全程用時不超1分鐘。

寧“拆路”保暢行,定制服務護航

貨物超大超重,常導致通行受限、橋梁承壓。揚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一大隊大隊長徐全兵至今難忘去年首次護送風電葉片的經歷——從申請許可、改造道口到葉片抵港,全程僅用15天。

作為揚州大型國產風電葉片主要生產商之一,遠景能源(揚州)有限公司急需將一批長102米、寬4.8米、高4.9米的葉片運送揚州港。然而,受356省道、437省道交叉道口的紅綠燈設置和公路護欄間距等限制,風電葉片難以順利通過,企業面臨無法按期裝船的困境,遂向執法部門緊急求援。

“定制化服務,護航大件運輸車輛‘上得去、下得來’。”徐全兵說,“大隊通過拆除交叉口東西兩側各20米中分帶護欄,調整增設10米一柱雙挂組合式護欄﹔將356省道東西方向紅綠燈后移10米,並在道口新增單柱式信號燈1組。”徐全兵介紹,運輸過程中,執法車輛全程以時速20公裡勻速前后護航,並在各交叉道口實時指揮疏導交通,最終成功保障這批風電葉片按時交付。

從“寸步難行”到“暢行無阻”,背后是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的硬核升級。

從第一片風葉集港到出運破千片,從刷新長江流域港口最長風電葉片吊裝紀錄到實現多港區協同作業突破,短短4年,揚州從風電“小白”成長為行業“全能選手”。

“港口基礎設施是加快大件出海的關鍵。”揚州港集團辦公室副主任劉曦表示,當地以建設“風電設備綜合出口基地”作為港產城聯動融合、產業集聚的重要突破口,構建產業鏈、物流鏈、供應鏈“三鏈融合”發展新模式。同時,打造長江中下游段風電裝卸專業港,為風電產業發展提供“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務,確保大件物流全程無憂。1—6月,大件作業量180多萬方,港內中轉車次1200余次,高速公路轉運車次500余次,同比均大幅增長60%,持續領跑長江沿線港口。

眼下,“十五射六縱十橫多聯”高速公路網正加速成型,顯著提升大件運輸承載能力。“在江蘇,大件造得出來也運得出去。”省交通運輸廳行政審批處處長朱曉霞分析,從行駛路線看,我省大件運輸呈現南北縱貫為主東西延綿為輔、高速公路通行為主普通國省干線公路通行為輔的特點。2024年完成10個超寬車道改造,2025年計劃再新增改造10個,確保每個設區市至少擁有一條5米以上高速公路收費站超寬車道,南京、無錫等7個需求較大的市不少於2條。

大件運輸,一端連著大型設備的生產制造,一端牽著各類重大工程的穩步建設,是擴投資、促項目、穩增長的重要保障力量。省交通運輸廳將協同相關部門,優化高效辦成大件運輸“一件事”系統功能,以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推動我省大件運輸服務進一步提質增效,更好服務大件運輸“最后一公裡”﹔加強省域之間審批合作,建立完善跨省溝通合作機制,推動聯動審批提速﹔推動長三角交通信用互認對接、大件運輸全鏈條治理,助力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田墨池)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