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量子科技相關企業數量全國第二,江蘇如何守住賽道領先權?

2025年08月27日06:45 |
小字號

原題:量子科技相關企業數量全國第二,多項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編織量子經緯,江蘇如何鎖定主動權

手機電量永不耗盡,導航系統時刻精准無誤,疾病在剛出現異常細胞時就被瞬間檢測、精准清除……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裡的場景,但量子科技正讓這些夢想照進現實。

量子計算能極大加速藥物研發、新材料設計、金融分析、人工智能訓練等領域進程﹔量子通信在理論上能實現無條件安全的保密通信﹔量子精密測量可以將對時間、磁場、重力等物理量的測量精度提升數個量級,帶動工業、醫療水平的整體飛躍。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九章”量子計算機、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我國量子科技發展整體上已實現從跟蹤、並跑到部分領跑的飛躍。江蘇著力加快創新布局,推動量子科技“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集聚”全鏈條發展。

產業生態初具雛形,創新活力持續釋放

今年7月,南京大學傳來消息:該校馬小鬆、陸延青、祝世寧團隊在量子科技領域研發出的一項最新成果,成功實現首個“通信波段含內存的量子隱形傳態系統”,為未來實現長距離、可擴展、全固態的實用化量子網絡奠定基礎。

量子科技已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前沿領域。中國信通院發布的《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量子信息技術在部分領域具備超越經典信息技術的潛力,有望成為加快推動前沿科技領域探索、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和加速器。 江蘇在該領域的發展情況如何?

先看平台——位於蘇州的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創立僅3年,就成功構建“量子芯片+計算機+計算服務平台+智能應用”全產業鏈貫通的自主可控產業體系,在國內體系布局較完善、產業鏈條最完整﹔去年10月,無錫量子感知研究所推出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4000X、量子磁雜檢測儀、比表面積及孔徑分析儀Climber60三款新品,掃描電鏡系列產品交付數量進入全國電鏡市場前三,成為國產品牌第一名。

再看企業——量子通信領域,5月7日,國芯科技與信大壹密合作推出行業首款實用化多場景自適應抗量子密碼芯片AHC001﹔量子計算領域,南智光電建成國內首條8英寸晶圓級光子芯片產線﹔量子測量領域,國儀無錫成功研發首台高端電鏡聚焦離子束、電子束雙束電鏡樣機。

再看試點區——“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清單中,作為量子科技主承載區,蘇州市相城區擁有相關高新技術企業13家、科研人才190多名,2024年核心企業營收達6.8億元。

梳理江蘇量子科技產業可以發現,江蘇量子科技領域的研發機構、企業、試點區都很“年輕”,大部分企業成立時間都在1年左右,卻非常“有為”。省工程咨詢中心漢露介紹,“有為”之處主要集中在科研基礎、平台建設、企業布局和產業集群等方面。

江蘇由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牽頭原始創新,獅山量子計算與量子探測前沿實驗室、太湖量子智算中心等一大批平台落地。截至今年6月,全省量子科技相關發明專利累計申請2018件、授權923件,排名全國第四。同時我省初步形成涵蓋量子通信、計算、測量等環節的企業體系,產業集聚上,全省各地加快布局量子科技專業園區,無錫量子感知產業園、量子國際科技園等逐步落地。

底子扎實、基礎牢靠,集聚效應明顯,再加上良好的科研環境和規模效應,量子科技在江蘇逐步“開花結果”,我省量子科技相關企業數量全國排名第二,量子計算、量子測量技術成果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成長煩惱不容忽視,多重挑戰亟待破解

量子科技產業作為未來產業之一,具備深厚發展潛力。發展量子科技,江蘇“年輕”且“有為”,但產業勢頭雖好,一些發展瓶頸和挑戰仍待破局,這些困難既來自技術本身,也來自產業生態和外部環境。

“難”首先體現在技術上。江蘇在科技層面底子扎實,但在基礎工藝、環境控制、制造加工設備、關鍵材料等供應鏈環節仍面臨“卡脖子”風險。

“我們被‘卡脖子’主要是卡在‘腳脖子’而不是‘頸脖子’。”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體系理論總體部副主任吳慶前認為,量子科技產業在制造體系、設計體系、計量基准體系、材料體系等方面依然受制於人。“當前,由於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國家級戰略布局和人才積累相對較晚,江蘇尚未形成像北京、合肥那樣非常完善的創新體系和產業鏈條。”

他的看法引起企業界的共鳴。蘇州國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佐楠坦言,量子科技還處於發展早期,技術路線尚未統一,上游供應鏈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攻關難度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游企業的發展。

國際環境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工業母機部主任張祥透露,個別西方國家正在技術、人才、供應鏈和投資等領域對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全面封鎖打壓。

市場需求不明確是另一個現實挑戰。多位專家表示,該問題一方面跟量子技術本身的前沿性與技術成熟度有關,另一方面跟供給、需求尚未有效銜接也有關。“當前量子計算還處於很初期的階段,距離實用化還有較多的難題需攻克。”吳慶前認為,量子科技大部分仍處於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早期階段,許多應用場景還在探索中,這自然會導致市場需求顯得“模糊”﹔量子技術目前還處在“供給驅動”型的產業初期階段,量子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技術,但面向應用場景的行業解決方案還在全面探索中﹔而傳統產業由於對量子技術能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融入現有生產流程尚缺乏了解,導致有效需求未能被充分激發和識別。

多路出擊系統布局,搶佔未來發展先機

如何守住“量子賽道”領先權?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更深層次的協同合作,是打通賽道各個堵點的關鍵。

中國移動首席專家、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首席科學家錢嶺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要研判量子計算的發展趨勢、深入分析產業鏈,明確江蘇優勢所在並加以布局,加大配套人才和企業引進的力度,對人才和企業給予傾斜性補貼和支撐。

做強創新平台同樣是發展量子科技產業的重要抓手。吳慶前說,平台將筑牢支撐量子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體系,並實現大規模容錯量子計算和通用量子計算,建成全球量子產業創新高地,形成從核心硬件、軟件算法到行業應用的全自主產業鏈。

為進一步夯實基礎能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快推進。6月,量子國際科技產業園啟動區開工暨量子—原子制造綜合創新平台簽約活動在相城區舉行,啟動區整體打造以生產制造為主、科研為輔、高品質配套為支撐的現代化科技產業社區,建設國內首條量子芯片自動化智能產線。

人才是量子科技競爭的核心要素。張祥建議,廣泛結合國內科研力量,提前進行系統化布局,腳踏實地地突破一個個關鍵難題,在解決一系列難題的同時提出新思路、新方案,從而最終解決“卡脖子”問題。

實際上,企業也正通過產學研合作突破技術瓶頸,加快應用落地。

常州智擎量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小牛介紹,公司去年3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署協議,建立緊密戰略合作關系,雙方聯合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共同培養高層次量子科技創新人才,加速科研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共同致力於填補分布式量子密鑰資源池領域的技術空白,為項目的成功實施和技術領先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技術落地,離不開應用場景的牽引與驗証。吳慶前說,我省應該積極開拓量子計算實用優勢應用場景,省、市政府可在生物醫藥、數字金融等領域,率先試點應用量子科技,為量子技術提供“試驗場”並形成示范效應。

肖佐楠表示,國芯科技採用“量子+”的策略制定公司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利用量子安全、后量子技術進行“雲—邊—端”自主可控高安全密碼芯片體系的“量子化”升級,服務更多行業客戶、實現更加廣泛的應用。

“未來3—5年,量子計算在底層物理實現上的主流技術路線,仍會是百家爭鳴的狀態。”中國移動量子計算實驗室主任賈玉建議,量子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上中下游協同分工,政府應加大對產業的引導,讓企業在產業鏈一環中發揮價值、聚焦,科研機構加強與垂直行業交流,以用促研,將行業應用需求融入研究中,加快科研技術成果轉化,打造領域典型場景用例。(許願 姚政宇)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