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學子深入青海省格爾木市進行調研 用青春腳步丈量戈壁綠洲之變

原題:“三下鄉”實踐故事丨用青春腳步丈量戈壁綠洲之變
8月19日至23日,江蘇省大學生在行動河海大學“三江守望·溯源而行”實踐團深入青海省格爾木市,圍繞“高原生態修復、清潔能源革命、水資源智慧管理”展開調研與服務,先后走進生態環境局、清潔能源基地、烏圖美仁治沙區、水利局與枸杞產業園,用青春腳步丈量戈壁綠洲之變。
山河智護:遙感護綠 雙源管水
8月19日,經過在格爾木市實地走訪調研后,團隊成員對於格爾木的環境保護工作都各有見解,並與格爾木市生態環境局馬主任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據了解,格爾木依托北斗衛星與遙感系統搭建了全域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能實時追蹤植被覆蓋變化,精准打擊盜採盜挖。同時,當地聯合高校研發耐寒耐旱植物,投入超百億實施綠化工程,將軍山公園也從沙塵之地變為生態修復典范。這充分展現科技在生態修復中的關鍵力量,產學研合作攻克了極端環境下的植被生存難題。
實踐團還了解到,格爾木以“地下水飲用、地表水灌溉”的“雙水源”分配保障工農業與居民用水,並用可循環環保宣傳品普及生態理念﹔同時建立“政府-牧民-軍隊”三級管護體系,在2024年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后,投入200億元完善環保基礎設施,實現垃圾全處理,將旅游與修復同步推進,這體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有機融合。
瀚海拾荒:綠進沙退中的志願俯身
8月20日,實踐團驅車駛入烏圖美仁鄉,公路兩側梭梭、紅柳成排,羊群穿梭其間,曾經“沙進人退”的流動沙丘已被綠色鎖邊。隨后,隊員們沿路基彎腰撿拾塑料袋、礦泉水瓶,統一投入回收站,為這片新生的綠洲拂去最后一抹雜色。
在水發神農集團,實踐團了解到,在戈壁深處,前輩們因地制宜,以飼草為主營方向,成功構建起足足五萬畝的基地。與此同時,神農集團張經理為我們介紹了燕麥在當地的種植情況、環境效益和企業營收情況等,讓成員們對格爾木市本地農業和環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源頭守望:銘記與踐行
8月21日,實踐團走進長江源村村史館,從一張張老照片裡回溯三江源生態政策沿革,感受“守護草原就是守護命脈”的共識。午后,大家來到格爾木河畔,用便攜設備檢測水質並封存樣品,為后續科研留下源頭數據,也把課堂所學寫進高原河流的當下。
滴水成網:智慧水網守護生命線
8月22日,實踐團與格爾木市水利局圍桌而坐,了解“總量控制、階梯水價、無人機巡河”的智慧水網——工業、農業、牧業用水全部納入閉環,四級河湖長責任鏈讓每條河道有人巡、有人管。隨后,大家走進農墾集團記憶館,鏽犁與舊渠講述“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正是這股精神,把戈壁滴水匯聚成今日高原綠洲的血脈。實踐團深切感受到,一滴水裡蘊藏著治國理政的大學問,一片草場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圖景,一座陳列館矗立著薪火相傳的精神高地。
追光逐日:從光伏板到枸杞田的減碳鏈
8月23日,實踐團登上綠發海西州多能互補基地觀景台,4400面定日鏡隨日旋轉,熔鹽儲熱晝夜不息,70萬千瓦“風+光+熱+儲”年發電12億千瓦時,替代燃煤40萬噸。隨后走進河西農場萬畝枸杞園,歐盟有機雙認証的枝頭紅果被加工成鎖鮮枸杞、原漿等40余款產品,“貼牌”變“品牌”,綠色能源與綠色產業在柴達木盆地同頻共振。
回望光熱塔與枸杞林的今日景象,實踐團更覺肩頭責任。他們將把調研所得帶回校園,繼續跟蹤清潔能源與特色農業研究,把論文寫在三江源頭,把技術帶到田間地頭,用專業所學服務地方發展,用青年行動守護高原生態,讓綠色成為格爾木最鮮亮的底色。
短短五天,河海大學“三江守望·溯源而行”實踐團以腳步丈量戈壁,以專業對話高原:從遙感護綠的智慧平台到光伏旋轉的能源矩陣,從“雙水源”精准調配到“風+光+熱+儲”的零碳鏈條,從治沙鎖邊的志願俯身到枸杞飄香的品牌蝶變,成員們見証了科技、產業與生態的深度融合,體悟了“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更在三江源頭留下了屬於青年學子的科研注腳。未來,團隊成員將繼續深入學習專業知識,主動探索實際需求,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和態度為發展貢獻青年的智慧與力量。
來源:中國江蘇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