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1至7月江蘇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長14.6%

2025年08月30日07:00 |
小字號

原題:1—7月江蘇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長14.6%

大船制造開出“數智航線”

“中國造船看江蘇”。江蘇發展船舶與海工裝備區位優勢獨特,船舶海工產業連續十多年全國第一,已形成鮮明的產業先導優勢,擁有南通、揚州、靖江等重要造船基地,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大省。

8月27日,江蘇省船舶海工產業“智改數轉網聯”對接活動在靖江市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1—7月,江蘇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集群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4.6%,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24年,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手持訂單三大指標分別佔全國的47.36%、46.22%、46.94%。

然而,隨著新船訂單爆發式增長,“造大船”“大造船”的情景頻頻上演,作為傳統產業的船舶制造,發展面臨新時代的“新難點”。

“造船業由於生產節奏快、勞動強度較大、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等特點,對技能工人和年輕人的吸引力不足,導致工人緊缺問題,這也是造船業技術工人平均年齡比其他行業偏大的主要原因。”江蘇省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科技鎮長團團員、江蘇科技大學船海學院副教授王炬成認為,當前造船業主要面臨造船業技術工人嚴重缺乏且平均年齡偏大以及效率急需提升的行業難點。“我們的造船場地有限,提升效率是船廠迫在眉睫的問題。”

王炬成的看法引發了不少造船企業的共鳴。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韓鋼坦言,造船行業是一個復雜且物量巨大的工種,需要協調許多工種、部門以及不同場地,這種協調在船舶制造中佔用了大量時間,而且產業鏈上下游也急需更高效的協同協作。

如何破局?答案就在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

據悉,江蘇發布深化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同時,全省各高校、造船企業等也紛紛將“智改數轉網聯”納入自身的發展規劃當中。

很多船企已經在實踐並取得顯著效果——

“船廠必然會大量使用鋼板,大型船廠的鋼板庫存量通常能達到幾萬噸,對企業來說,會導致資金被大量佔壓,而且在管理上效率也不高。”王炬成告訴記者,對此,他的團隊聯合江蘇現代造船技術有限公司結合“智改數轉網聯”要求,成功開發出鋼材管理軟件。

“這個軟件的使用,能讓我們對整個鋼材的運輸、入庫和出庫進行全面管控,這是管控的基本效果。”王炬成舉例,江蘇現代造船技術有限公司常年的鋼材庫存量約為7.5萬噸至8萬噸,在使用鋼材管理軟件優化后,庫存量減少了一半,極大地釋放了資金被佔壓的壓力,而且僅需兩三個人就可以輕鬆完成,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信息化系統沒有投入之前,大型管車間經常會出現材料積壓,平均庫存周期達到15天、周轉速度達到45天,非常影響造船效率。”朱韓鋼介紹,新時代造船在研發信息化系統后,經過不斷調試和優化,庫存周期壓縮到了6天左右、周轉速度逐漸壓縮到25天,中間產品的制造效率提升30%,同時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

省工信廳副廳長、省國防科工辦主任李鋒表示,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全省船舶海工產業中的切割、成形、焊接和涂裝等作業過程勞動強度大幅降低,作業人員明顯減少,造船企業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顯著提高,集群鏈主企業實現數字化造船,建造質量與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信息化系統只是船舶海工產業“智改數轉網聯”場景的一個縮影。如今,在江蘇的各個造船企業裡,都能看到“智改數轉網聯”的成果:

在揚州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新建成的智能管加工車間,機械臂精准作業,AGV小車沿軌道高效運行,智能流水線自動完成鋼管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部工序,全程幾乎無需人工直接操作,生產效率實現跨越式增長﹔

通過API設計模塊,江蘇現代造船統一了船舶設計軟件的接口規范,並自動生成標准化文檔,確保上下游系統無縫對接,並構建覆蓋船舶設計全場景的測試用例庫,通過條件控制器、全局斷言等工具,實現復雜邏輯的零代碼測試,人力成本減少40%,故障率下降30%﹔

在新時代造船的智能化分段制造車間,門式起重機、平直分段線、智能焊接等設備通過智能軟件高效協作,既能推動平面分段制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時成本也進一步降低,效率提高30%以上……

在“智改數轉網聯”工作的推動下,江蘇船舶海工產業生產能力持續釋放、經濟效益不斷提升,有力支撐鞏固了全國第一造船大省地位。(姚政宇 付奇)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