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雙創計劃”吸引兩千余名英才帶項目攜團隊角逐

原題:江蘇“雙創計劃”吸引兩千余名英才帶項目攜團隊角逐
以不變定力澆灌人才“創新之花”
8月31日,江蘇省“雙創計劃”答辯評審再度啟幕,吸引1284名雙創人才、199個雙創團隊總計2000余名來自全球的英才來蘇,帶項目、攜團隊進行激烈角逐。
歷經18年發展沉澱,“雙創計劃”吸引大量人才來蘇謀發展、創事業,凝聚著江蘇堅定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不變定力——瞄准前沿,穩定持續地推動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作為我省集聚高層次人才的一塊金字招牌,今年省“雙創計劃”在評審導向上又有哪些新變化、傳遞什麼新導向?記者前往答辯現場一探究竟。
更加聚焦重點產業和學科
“各位評審好,我帶來的項目是用於芯片制造的在線原子力顯微鏡量測設備的研發及產業化,具體到產品運用上就是高速工業級原子力顯微鏡量測設備。”上午9點55分,南京埃米儀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楊見飛作為該考場第3位選手,走上講台答辯。
“請講述本項目如何實現原子力顯微鏡速度的提升?”“原子力顯微鏡量測主要在高端制程中應用,后期如何打開市場?”答辯一結束,評審就接連拋出問題。選手作答后,評審們經過充分甄別研判作出獨立評分。“沒想到評審問得這麼細,幾乎問到了計時器關閉的最后一秒,而且很多都問到了‘要害’,這讓我對項目也產生了更深思考。”走出答辯室,楊見飛意猶未盡。
記者注意到,此次闖入“決賽圈”的選手,帶來的項目大多緊扣江蘇重點產業。作為集成電路領域的青年人才,長三角集成電路工業應用技術創新中心測試驗証部副主任、技術總監余庭帶著毫米波器件模組測試方面的項目有備而來。“賽前無錫市錫山區人才部門多次組織我們開展預答辯,帶著我們對路演進行了充分准備。”余庭說,“雙創計劃”的支持不僅是資金上更是信心上的,如果能順利入選,他最想把資金用在擴大人才團隊建設上,集聚更多智慧力量為江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添一把力。
與江蘇產業發展適配度如此之高的高層次人才和高質量項目扎堆,並非巧合。省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今年省“雙創計劃”繼續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產業領域人才作為支持重點,其中,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產業人才不限申報名額,申報數量分別達到189名、207名,進入評審人數佔產業人才申報總數的32.9%。學科方面,重點支持國家“雙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優勢學科建設。
也正是在這樣的導向下,此次項目申報數量、參評層次攀高——拿到參賽“入場券”的雙創團隊中,由國內外院士領銜的5個,國家級人才88名。參評人才中絕大多數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突出支持重點地區和重點單位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參評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領域,都集聚了一大批高精尖缺項目。更可貴的是,不少人才團隊表現出全球視野,敢於對標國際上的頭部企業,也提出不少能夠解決行業痛點難點的實際方案。”上午半天評審工作結束,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國家光電子晶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林文雄在吃飯間隙,爭分奪秒地和同組評審們復盤心得。
來自牛津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的俄羅斯籍創業人才Ivan Smirnov,擁有多年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研發經歷。他帶來的參評項目採用創新方法設計超聲波反應器,旨在消除或抑制有害藻華及細菌環境。該方案可大大降低能耗,同時解決超聲波反應器的可擴展性問題,在市場應用上有著廣泛空間,獲得評審們連連追問。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沖在2023年入選雙創人才,今年,他又以團隊領頭人的身份申報並參加了省“雙創計劃”創新團隊的路演答辯,帶來面向低空飛行器的高比能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儲能技術項目。“4年前我來到蘇州工業園區,在這裡高度集聚的上下游產業鏈、頂尖的研發平台,以及開放協同的濃厚創新氛圍下獲得快速成長,現在我更有信心以團隊領頭人身份在這裡干事創業,期待能夠助推江蘇在低空飛行器能源設施方面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為進一步突出支持重點地區和重點單位,“雙創計劃”作出科學的制度安排——在南京、蘇州地區創業類和企業創新類人才項目中實行地方自主評審。其他地區重點支持特色產業人才發展,不屬於地方重點產業領域的項目一般不作為設區市的重點推薦對象。同時,賦予重點用人單位舉薦權,支持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等引進人才,特別優秀的可由相關單位直接舉薦。
值得一提的是,為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求,今年“雙創計劃”探索實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人才計劃互認,對示范區(上海市青浦區、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善縣)引進人才,允許申報“雙創計劃”,計劃給予6個創業類申報指標。對示范區執委會推薦的申報對象,通過負面評審並落戶江蘇后予以支持。
精准支持助人才潛心攻關
今年“雙創計劃”評審依然採取嚴密的組織方式,380多名評審專家抽簽后才知道分在哪個小組,2000多名答辯人員進場前不知在哪個答辯室,避免非技術性干擾,確保識別出真正有實力的項目。
不僅形式上公平、公正、科學,而且專家的陣容強大,確保火眼金睛篩出“真金”。記者在現場看到,評審專家不僅有兩院院士、國家級人才,還有資深企業高管和風險創投專家,他們絕大部分專注重點產業領域,不僅能對技術的可達性作出客觀評分,還能對項目應用前景和江蘇重點產業之間的匹配度作出全方位、全視角的評判。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賈偉平坐在生物醫藥組的評審席上,談及評審感受,她表示更加注重篩選出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緊貼江蘇發展脈動且極具市場前景的項目,確保“真金白銀”用到“刀刃”上,為人才潛心攻關提供堅實后盾。
“我們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更大力度‘破四唯’,堅持以實績評價人才,把企業人才解決實際問題情況作為重要參考,對論文、職稱、學歷、獎項不作硬性要求。同時,進一步深化分類評價改革,對重點產業的集成電路人才、醫療衛生領域的臨床一線人才和科技企業的高技能人才單列評審分組。”省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
為了讓人才受益於市場活力,江蘇創新和金融資源對接協調,更好發揮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和省市人才創投聯盟作用,引導優先投資人才項目,吸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流入。同時,用好評審專家資源,提前摸排雙方技術、資金、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意願,在集中評審后,推動評審專家與省內地方單位、高層次人才及項目對接合作,爭取促成更多創新資源落地江蘇。(林元沁)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