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中國·江蘇印記
抗戰遺址尋訪︱正義越山海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聯合人民網江蘇頻道,開展“紅色中國·江蘇印記”革命舊址尋訪系列活動。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今年的尋訪活動主題聚焦“追尋抗戰足跡 凝聚奮進力量”。人民網將陸續走進江蘇省19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此次走進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和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在南京,有兩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彰顯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力量。
一處是位於市中心的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德國人約翰·拉貝時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在這處院落筑起了庇護生民的“諾亞方舟”。
另一處是地處紫金山北麓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4299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的姓名鐫刻在這裡的31座英烈碑上,他們中除了我國抗日航空英烈,還有來自蘇聯、美國的援華飛行員。
或救我同胞於危難,或抗擊日寇於長空,這兩種定格於歷史的不同場景,當下依然散發著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正義光芒。
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主建筑樓下佇立著約翰·拉貝的雕像。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拉貝舊居筑“方舟”
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坐落在廣州路小粉橋1號,院內主建筑是一幢二層西式小樓,青磚灰瓦,青藤爬牆,樓下佇立著約翰·拉貝的半身雕像,歷史感扑面而來。
這裡也是拉貝舊居。88年前,南京城遭受日軍鐵蹄踐踏時,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處代表約翰·拉貝打開庭院的大門,還在院子西南角挖下一個防空洞,為躲避日軍屠殺的市民提供了庇護之所。1937年12月24日,拉貝先生在日記中寫道:“我收到的最好的節日禮物是我家、我的花園和德國學校裡保護的600多名中國難民的生命。”尤其值得致敬的是,他參與設立的3.86平方公裡國際安全區共計保護了25萬中國人。
時間的流逝並沒有讓拉貝舊居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2004年,南京大學、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江蘇博西家用電器銷售公司等單位共同決定對這裡進行修繕。2006年10月31日,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建成對外開放。
“秉承‘修舊如舊’原則,重新開放后的拉貝舊居基本還原了原貌。2013年,這裡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相關負責人楊善友介紹,學校成立了團隊對場館及史料定期開展巡查和保護,希望通過系統性展出相關史料,讓這段歷史更加清晰。
“如果日本人強行闖入,我雖然阻擋不住,但我起碼可以做一個目擊者,觀察事態發展以向世界通報。”前不久,南京大學德語法學實驗班學生、“拉貝日記與和平城市”國際雲科考項目成員火愈承走進這座紀念館,依托《拉貝日記》原文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特別的講解。“這段歷史閃耀著國際人道主義光輝,值得讓更多年輕人可感知、可共鳴。”他說。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內,部分抗日航空英烈的衣冠塚。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碧血長空鑄英魂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14年間,我國空軍將士勇於亮劍,蘇聯、美國也分別派出了數以千計的飛行員援華作戰,他們中不少人為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壯烈犧牲。
“高志航、李桂丹、鄭少愚、涅日丹諾夫、庫裡申科、羅伯特·肖特、羅伯特·亨利·莫尼……”走進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1470名中國籍抗日航空英烈、2591名美國籍抗日航空英烈、236名蘇聯籍抗日航空英烈的名字鐫刻在黑色大理石英烈碑上,令人肅然起敬。
作為國內首座國際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此館由由航空烈士公墓、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紀念展廳三部分組成。館長薛蓮介紹,從空中俯瞰,紀念館主體建筑呈兩架戰機造型,靜臥於紫金山北麓﹔其旁的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廣場上,31座英烈碑呈弧形排列,猶如飛機陣列蓄勢待發,“V”字形紀念碑高聳挺拔尖刺蒼穹。
為更好守護抗戰記憶,一方面,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在公墓區安裝18台固定監控設備,構建起“機防+人防”雙重防護體系。
“我們嚴格落實值班、巡查和首報制度,建立安保人員和館工作人員雙隊伍巡查機制,實行不間斷巡查並做好每日記錄﹔日常巡查中若發現文物本體出現病害,會立即填表上報,由文物部門牽頭組織專業隊伍維修,避免對公墓本體造成人為二次損害。”該館工作人員管磊介紹說,去年館裡完成了公墓台階沉降碎裂、部分路面破損的修繕工作,還對航空救國碑亭進行了出新處理。
另一方面,該館通過開展“飛鷹·航線”等活動,持續推進航空史料的征集尋訪與研究工作,致力於豐富展陳內容,不斷提升觀眾參觀體驗。
剛剛結束的這個暑期,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接待了80余場研學活動。一處機艙造型的展廳內,抗戰時期的空戰場景被高度還原,飛機殘骸、血幅皮衣、防風目鏡等實物營造出了強烈的沉浸感。
“創新表達是讓文物講故事,更是讓歷史走進人心。”薛蓮說,以“館校融合”為抓手,紀念館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他們不僅與南京師范大學共建“大思政課”實踐基地與和平文化留學生交流平台,還推動“紅色飛鷹”宣講團走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設“紅色信仰公開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