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蘇共下達“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8.52億元

原題:今年江蘇下達“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8.52億元,支持2400多個村內小型公益項目
近日,江蘇省財政下達了第三批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59億元。2025年,省財政共下達“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8.52億元,支持2400多個村內道路建設、村容村貌改造、坑塘溝渠整治等小型公益項目。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以農民民主議事為前提,以村級自籌資金為基礎,通過民辦公助的方式,專門支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公共財政政策。這項政策助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切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的堵點痛點問題,以一個個“小工程”辦好民生“大實事”。
“通過省財政廳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成功完成了季家橋、紅菱浜橋、蘭漕橋三座危橋的翻建改造工程,消除了安全隱患,切實解決了村民長期以來的出行難題。”蘇州常熟市支塘鎮何北村黨委書記李平告訴記者。
修建好的蘭漕橋。
據了解,何北村原有的三座橋梁因年久失修,主體結構老化、橋面狹窄、承載能力嚴重不足,不僅影響村民日常通行,更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對外運輸和農業機械的正常通行。改造后,農用車輛及大型機械可無障礙通行,使本地的秸稈資源能夠及時外運加工,延伸了農業產業鏈。農事服務中心配套的碾米、烘干等大型設備也因交通條件的改善而更易進場和運行,增強了村級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同時,暢通的路橋網絡吸引周邊企業、合作社前來投資與合作,促進了資源要素向本村流動,為產業升級和集體經濟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類似這樣以“一事一議”項目改善民生與提升產業的故事在全省多地上演。“以前這條路又窄又顛,如遇會車得找寬敞地方,收割機、運輸車進出都得小心翼翼。現在4.5米寬的瀝青路又平又穩,出門放心,運菜也省心!”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坨墩村黨總支書記戴鬆華說。
坨墩村新修的瀝青路。
這條全長320米的道路,既是村民日常出行的“生命線”,也是連接田間地頭的“產業路”。改造前僅2.5米寬,曾是困擾坨墩村村民多年的“心病”。對於以蔬菜種植為主要產業的坨墩村來說,更棘手的是大型農機無法順利進入田間作業,成熟的蔬菜只能靠人力或小型車輛轉運,不僅增加了種植成本,還時常因運輸不及時影響新鮮度。如今,大型收割機、運輸車可直接開到田埂邊,蔬菜採收、轉運效率大幅提升,種植戶的運輸成本也降低了。近年來,二甲鎮依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先后完成多條鄉村道路升級、水利設施修繕等項目,為鄉村全面振興筑牢基礎設施“硬支撐”。
除了打通鄉村發展的動脈,“一事一議”政策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毛細血管”上同樣發力。
泰興市虹橋鎮通石村南北庄河全長約500米,貫穿通石村北二圩、頭圩兩個小組,曾因長期缺乏系統治理,直接影響了周邊群眾的日常生活。泰興市虹橋鎮通石村黨組織書記楊文彬回憶,南北庄河曾是村裡的“老大難”,垃圾多、臭味重,老百姓路過都得捂鼻子,解決它是全村人的共同心願。
通石村以村庄環境整治為切入點,積極申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總投資25萬元,財政獎補資金18萬元,村級自籌3萬元,社會捐助4萬元,對該庄河實施了清淤、生態護坡、綠化、鋪設人行道。
如今,南北庄河已實現“舊貌換新顏”的轉變。曾經的黑臭水體變得清澈見底,河道兩側修建了生態護坡﹔岸邊栽種的綠植錯落有致,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專門鋪設的人行道平整寬闊,蜿蜒著沿河道延伸。曾經“避之不及”的河流,如今成了周圍300多名村民日常休閑、鍛煉身體的好去處。
“村裡將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安排專人定期巡查、清理河道,確保‘水清、岸綠、景美’的整治成果不反彈,讓這條‘幸福河’持續滋養百姓生活。”楊文彬說。
下一步,省財政廳將會同主管部門,常態化抓好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管理,督促市縣加快資金支出進度,提高財政資金效率,讓政策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楊民仆)
來源:交匯點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