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江蘇大中小學師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

2025年09月20日07:02 |
小字號

原題:江蘇大中小學師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 ——

歷史回響潤心,青春誓言錚錚

9月15日至18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一堂由教育部、中央網信辦、人民日報社、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做光榮自豪中國人”思政大課面向全國大中小學生開講。連日來,我省廣大師生通過雲端共學、課堂研討、課后分享等方式,在烽火歲月的回望中感悟精神力量,在今昔對比的思考中堅定使命擔當,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江淮大地上激蕩起澎湃的青春回響。

“在‘九一八’這個鐫刻民族記憶的特殊節點,這堂思政大課不僅是一次覆蓋全學段的歷史回望,更是一場貫通成長的精神接力。”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時昱感慨。“課程梳理的抗戰脈絡,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民族精神密碼’的理解。”集中觀看思政課后,該院碩士生樊瀟鸚在筆記本上寫滿感悟。她表示:“這堂課把歷史細節和精神內涵融為一體,比如先輩們‘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不再是書本上的句子,而是可感可知的力量。接下來我要把這種感悟融入研究裡,讓更多人讀懂抗戰精神的現實意義,踐行‘強國有我’的承諾。”

對青年而言,觀看思政大課不僅是重溫一段烽火歲月,更是一次初心與使命的深刻叩問。9月18日當天,來自遼寧沈陽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楊璽冬,在直播課中聽到家鄉的抗戰歷史時,眼眶紅了。“思政課裡說‘落后就要挨打’,這對我來說不是口號。小時候家人常講家鄉的抗戰故事,今天課程中的歷史畫面與那些講述重合了。”他說,“先烈們用生命鑄就的民族之魂,永遠是我們血脈中的責任與擔當。”

南京理工大學學生劉羽清最深的感觸,是歷史與現實的緊密聯結。“這堂課讓我對抗戰史有了超越課本的理解,偉大抗戰精神不是陳列的歷史,而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力量。我們要守護好這份精神財富,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成長為能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朱蓉蓉感慨,作為思政課教師,更要把這份厚重的歷史記憶融入課堂,引導青年學生在精神傳承中厚植家國情懷,書寫奮發有為的青春篇章。“今后的思政課要讓學生們像這堂大課一樣,從歷史中看到‘人’、看到‘精神’,讓家國情懷真正扎根於心。”

中國礦業大學青年思政課教師閆晨,與學生們一同認真觀看了這堂課。“偉大抗戰精神是民族的精神坐標,它告訴我們,唯有在困境中挺立、在犧牲中堅守,才能贏得尊嚴與未來。”課后和學生的討論,讓她更明確了教學方向,“我不僅要講述抗戰歷史,更要引導青年在精神傳承中找到行動路徑,鼓勵他們將青春奮斗匯入民族復興的洪流,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為未來的醫者,我們的‘戰場’或許沒有硝煙,但同樣充滿挑戰。”江蘇醫藥職業學院學生何軒宇觀看思政大課后倍感振奮。他所在的學校肇始於1941年新四軍軍部在鹽城創辦的華中衛生學校,紅色基因早已深植辦學傳統,這讓他對“責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要接過先輩手中的接力棒,做新時代‘不畏難、敢擔當’的醫者,讓抗戰精神在白衣執甲的堅守中延續新的榮光。”

思政課上,趙一曼的絕筆信、新安旅行團的少年足跡、地道戰中的軍民同心等英雄故事,深深吸引著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學生冒多砳。“‘和平’不是兩個普通的字,是千百萬的人用命換來的!”她攥著筆,一筆一畫寫下了對歷史細節的深刻感悟,“趙一曼阿姨給寧兒寫信時,肯定很舍不得吧?但她還是選擇保護國家。我現在要好好讀書,以后也要像她一樣,做能保護國家的人。”

淮安市新安小學的少先隊員賀予辰,在看完思政課裡新安旅行團的故事后,指尖摩挲著胸前的紅領巾,突然覺得它“變重了”。作為新安旅行團的母校,新安小學將思政大課與主題班會結合,讓紅色精神持續傳遞。“我們學校的前輩們,小時候就背著書包去宣傳抗日,他們真勇敢!”深受鼓舞的他也立下誓言,“我也要學他們‘人小志氣大’,每天多學一點知識,長大做新時代的好漢,為祖國出力!”

一堂思政大課,串起了歷史記憶與青春志向。偉大抗戰精神從厚重的歷史走進現實,化為了師生們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方向。正如課中所強調的“薪火相傳”,這份精神正在江蘇的校園裡綿延傳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中賡續不息。(程曉琳 楊頻萍)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