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豎店”進村來

湖頭村“1+1”影視基地裡,一部短劇正在拍攝中。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深棕色實木家具、亮面皮革沙發,還有陽光一照就白得發亮的細紗窗帘,這是上世紀90年代的家居場景。南京江寧區西泉社區湖頭村“1+1”影視基地裡,一部微短劇在此開拍。
這座去年底建成的“豎店”影視基地,由一所舊小學改造而來。不到一年,已在圈內小有名氣。僅9月20日這一天,基地就迎來三組人馬:一部微短劇拍攝,兩場直播帶貨。
“取名‘1+1’,我們期待的是文化資源與商業收益產生化學反應,實現1+1>2的效果。”基地負責人梁珂珂說,這裡距祿口機場、南京南站都隻有20分鐘車程,讓它成為“落地即可拍攝”的理想選點。
為了吸引劇組,梁珂珂花了不少心思。600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巧妙分割成20多個獨立場景單元,面積40—120平方米不等。復古咖啡館、科技感艙室、森林系外景、簡約工作室……模塊化布局可快速切換,能滿足廣告、短劇、直播等多元創作需求。
“道具超市”裡擺滿了各類物件。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光有場景支撐遠遠不夠,基地還配套打造了“道具超市”,品類一應俱全。貨架上陳列著熊貓牌老電視、舊式收音機、復古電話機等﹔單單用於場景搭配的台燈,就有20多種款式。“短劇正在走向精品化,布景細節容不得馬虎,這些老物件都是我們一點點從各地淘回來的。”梁珂珂說。
更打動人的是基地的“柔性定制”能力。遇到特殊拍攝需求,團隊可臨時定制、現場制作道具。這不,“道具超市”門外的空地上,附近村民郭澤林、周應飛正對照圖紙切割木板,准備組裝成供拍攝使用的汽車舞台。保潔工周家勤也是當地村民,靠這份工作,他一年增收6000多元。
湖頭村1+1影視基地由閑置的小學改造而來。受訪者供圖
梁珂珂算的是基地運營賬,西泉社區算的則是鄉村振興賬。
這裡原是湖頭村小學,停辦后閑置多年。如今,這塊村集體資產盤活后,組裡122名村民每人每年可獲得220元分紅。更重要的是,一度沉寂的鄉村正在被激活。
“我們長期以農業為主,面臨資產空置和人口外流的雙重壓力。”西泉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張磊坦言,“1+1”影視基地的出現,與社區盤活閑置用地、培育新業態的需求正相契合,“這下發展有戲了”。
盡管單部短劇的拍攝周期通常隻有三五天,卻實實在在拉動著當地消費。萬物有光工作室負責人李國慶說,他們劇組35人一周的吃、住、日常消費都在村裡和附近。
隨著基地名聲打響,昔日無人問津的閑置資源成了“香餑餑”,催生出“影視 +”的多元業態:村裡已有3套保存著舊電扇、縫紉機等老物件的閑置民房,被改造成了特色影棚﹔南京傳媒學院將這裡設為研學基地,已有數百名師生來此研學交流﹔第一期5畝“影視+農場”開門迎客。下一步,湖頭村還將推出“慢生活”主題沉浸體驗項目。
不止江寧區這一村一點,南京借力微短劇的風口,正在加速布局這條“豎店”產業鏈——
秦淮區依托江蘇網絡文學谷打造“秦淮有戲”微短劇中心,設立網文谷基金支持版權採購與產業孵化﹔江北新區出台專項政策,打造揚子江數字視聽產業園,建立AIGC視頻生成技術應用實驗室﹔浦口區發布扶持辦法,成立江蘇微短劇創制中心﹔建鄴區依托中國(南京)游戲谷,將微短劇納入數字文化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