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二

原題: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保持全國第二
9月27日,區域創新能力“年度大考”成績揭曉——《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5》在北京發布。這份報告顯示,江蘇創新能力在去年躍升一位、排名第二的基礎上延續領先優勢,保持全國第二,且縮小與榜首廣東的差距。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已連續發布25年,為觀察、考量不同區域的創新水平和特點提供權威科學的依據,受到各地政府、各界人士廣泛關注。
江蘇成績單上的凝練數據,能還原出一幅怎樣的創新圖景?
創新能力全面均衡
區域創新能力評價設置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等5個一級指標,江蘇是全國唯一5個指標得分均高於50分的省(市、區),意味著創新能力全面均衡。
全面均衡,得益於江蘇長期以來攢下的“好底子”。科教資源豐富,科研人員超過120萬人,高等院校多達175所﹔產業基礎堅實,制造業增加值佔全國14.1%、全球4.2%﹔高新區實力強,現有61家省級以上高新區,其中18家為國家高新區,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沃土。
全面均衡,離不開江蘇在“四鏈融合”上的不懈努力。例如,自2023年起連續3年舉辦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對接會,實施科技金融服務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行動,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推廣企業“蘇創積分貸”、科技創新擔保計劃等。
與榜首差距縮小,體現江蘇在“高位”上進一步增長。從具體指標看,主要是創新績效方面作出貢獻。
創新績效,衡量創新對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效益。這方面的基礎指標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等均排全國第一位。
江蘇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特別是其中的標杆孵化器,有效推動獨角獸、瞪羚等高成長性企業的培育。首批32家標杆孵化器孵化培育的6000余家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佔40%﹔專精特新企業200余家、獨角獸及瞪羚企業近200家、上市(挂牌)企業90家。
一家家企業的發展故事,佐証江蘇創新績效之優。追覓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旗下產品覆蓋10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市場累計服務3000多萬家庭。記者獲悉,2015年起該公司初創團隊便在智能算法、運動控制等領域持續投入研發,逐步形成核心技術壁壘。至今年6月底,追覓科技全球申請專利6379件,已獲授權專利3155件。
企業創新指標得分,江蘇連續9年保持全國第二。創新,讓新興企業競逐新賽道、探路新可能,也讓傳統企業挖掘新潛力、激活新動能。2021年起,波司登羽絨服裝有限公司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實驗室。不久前,公司有關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AI設計平台推出后,服裝頭樣平均開發時間從100天縮短到27天,樣衣開發成本降低60%以上。
創新探索的4個關鍵詞
發布會上,江蘇省科技廳應邀介紹一年來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的探索實踐。4個關鍵詞,可概括當前的“創新敘事”:
協同。江蘇在國內率先探索高新園區和高等院校“雙高協同”創新發展,在18家高新區和37所高等院校開展首批試點,深化“有組織科研+有組織轉化”,以“優勢產業鏈+優勢學科群”方式,促進前沿賽道、科創平台、領軍人才、轉化基金、標杆項目“五個一”聯動發展。南京鼓樓高新區與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結對,成為全省唯一以人工智能為特色產業的創新發展試點高新區。7月,南京大學腦機接口研究院揭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創新策源、人才培養優勢,將為南京乃至江蘇發展腦機接口產業注入強大動能。
矩陣。在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座上,江蘇近年來投大資金、花大力氣,加強基礎研究、建設重大平台載體,為創新力量噴薄而出積蓄力量。國家實驗室、省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省重點實驗室組成一個前沿引領、開放協同、賦能產業的創新平台矩陣。今年,紫金山實驗室發布全域一體化數算網調度平台等一批成果、太湖實驗室交付國內首艘7000噸級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經年累月奮斗的結晶,將為科研的再深入、再突破提供條件。
轉化。江蘇在教育部支持下建設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先進材料三大領域為先導,在南京、蘇州兩地組建4家分中心。一年來,教育部和江蘇省聯動出台20多項支持政策,各分中心累計對接全國高校科技成果4880項,成功推動174項落地轉化。與此同時,江蘇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定、成果轉化盡職免責等“三項改革”,並將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范圍擴大到全省,以改革促成果轉化。
聯動。在積極參與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兩批24家長三角創新聯合體的基礎上,江蘇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沿線其他10個省市科技部門,構建更廣的科技協同創新體系,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重大創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創新。
謀劃新功課打開新空間
機器人到車間裡當“裝配工”、腦機接口“喚醒”失去的功能、人工智能解碼生命奧秘……一則則令人驚嘆的新聞,鮮活詮釋這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時代。
技術迭代速度加快、學科交叉融合加深、創新要素流動加速、產業創新百舸爭流,對區域創新系統提出全新要求。區域科技創新在整合力量、集聚要素的同時,更應成為適配技術革命、承接產業變革、鏈接全球資源的核心載體。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謀篇之際,如何進一步形成產業科技創新的綜合優勢是江蘇必須答好的問題。
目前,省科技廳正按照國家和省有關部署,抓緊研究編制江蘇省“十五五”科技創新規劃,到2035年努力實現“五個高水平”:高水平原始創新能力強,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在若干前沿領域成為原始創新策源地﹔高水平技術攻關能力強,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和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積極佔據國際科技競爭制高點﹔高水平集成創新能力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持續涌現一流科技領軍企業,形成國際領先的新興(未來)產業集群﹔高水平人才育聚能力強,擁有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成為全球高端人才創新創業高地﹔高水平開放創新能力強,營造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建成全球科技創新網絡重要節點。
下階段,江蘇科技系統將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流企業培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一流開放創新創業生態等維度全面發力。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徐冠英)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