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紅色中國·江蘇印記

抗戰遺址尋訪︱見証勝利

周夢嬌 范堯 李昱辰
2025年10月01日22:59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國76周年華誕。當日,位於江蘇省高郵市熙和巷70號的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參觀者。

1945年12月26日,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在這裡代表新四軍接受駐高郵日軍投降,此時距離日本宣布投降已經4個多月。同年9月9日,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已在南京舉行,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郎遞交投降書的一幕,如今定格在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這兩處舊址同為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一位帶孩子來參觀的南京市民說:“我們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到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系統了解了抗戰期間中華民族從極盡屈辱中走向勝利的過程,也深刻理解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我和孩子都深受教育。”

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人民網記者 周夢嬌攝

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人民網記者 周夢嬌攝

昔日受降地獲系統保護

青磚灰瓦,中西合璧,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始建於1930年,它原是一座做禮拜用的禮堂,日軍1939年侵佔高郵后把這裡作為司令部駐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然而,據守高郵的日偽軍依然負隅頑抗,拒絕向新四軍投降。當年12月19日,粟裕指揮打響高郵戰役,至26日攻克高郵城,這一天日軍駐高郵最高指揮官岩崎學在禮堂大廳內向新四軍投降。這裡由此成為日軍成建制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投降的歷史見証地。

到了2011年,高郵市決定將這處重要歷史見証地改建為紀念館。“我們按照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完成對舊址的修繕及周邊改造工作。”舊址布展工程工作人員胡玲回憶,當地組織實施了一系列舊址修繕維保、史料文物發掘整理工作,一些抗戰后人在此過程中提供了大量手稿、錄音帶、歷史圖片等。

2014年高郵戰役勝利69周年之際,紀念館正式開館。走進館內,我軍將士英勇攻城殺敵、日軍指揮官敬獻紫雲刀等經典場景被一一復原。“就拿受降儀式蠟像來說,館方以歷史照片和親歷者回憶為依據,人物站位、長條桌椅的布局等均與當時的影像資料高度吻合。”講解員韋瑋介紹說。

如今,當地系統打造了一座集紀念館、勝利廣場、英雄廣場等於一體的紅色文化園。其中,勝利廣場位於舊址正前方,由抗日甬道和下沉式廣場兩部分組成。鏽紅色的甬道長約125米,兩側為14個篇章組成的浮雕牆,集中展現了中國人民14年抗戰的艱辛歷程。

高郵市文旅局文博管理科科長金暉表示,為賡續紅色記憶,文物部門系統推進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通過“人防+物防+技防” 相結合的模式,全方位筑牢文物本體的安全保護防線。

紀念館內的受降儀式場景復原。人民網記者 周夢嬌攝

紀念館內的受降儀式場景復原。人民網記者 周夢嬌攝

多元路徑激活紅色記憶

9月26日,揚州市民常碧華帶孩子來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參觀,兩人戴上AR眼鏡,手持導覽機,通過專用設備掃描場景,屏幕上就會呈現動態歷史影像。目睹歷史場景的數字化復原,常女士說:“這樣的方式更便於孩子認識這段歷史。”

“這是江蘇首個AR體驗紅色文旅項目,2023年由館方與科技公司合作打造。”舊址工作人員高楓介紹,除了AR眼鏡,園區去年還啟動了展廳語音智能化導覽工作,系統不僅能自動識別游客位置、推送對應講解,還支持多國語言實時翻譯,目前新系統正在錄制講解詞。

作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黨史教育基地,侵華日軍向新四軍投降處舊址是當地弘揚抗戰精神的重要陣地。據統計,今年1—9月,已有40多萬人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我館每年舉辦數十場特色展覽,涵蓋美術、書法、郵票等各類展品。”高楓說,9月3日勝利日,高郵市郵政分公司在勝利廣場舉辦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紀念郵票首發儀式,展出了《抗日烽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砥礪前行我們走在大路上》等18部郵集。

這裡也是大中小學開展紅色研學的實景課堂。9月16日,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5級新生前來探訪,他們來到勝利廣場,重溫入黨誓詞,隨后到禮堂聽講《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思政大課。

尋訪結束時天色漸晚,參觀者依次在鐫刻著抗戰犧牲將士名錄的英烈牆前駐足,輕輕放下一束束白菊。歷史和人民不會忘記,數以萬計的革命先烈以熱血和生命鋪就了新中國的誕生之路。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