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龍頭”何以聚昆山?

汪崢嶸、吳紀攀、張妍、范堯、蕭瀟、任曉燃
2025年10月01日08:05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經濟大省挑大梁,縣域經濟看昆山。

清晨7點,趕著上班的人潮是台企滬士電子的一道風景。近五年,該公司制造服務科副理崔愛文見証著企業智改數轉,也別有感觸:“雖說提升了生產自動化,但員工並沒有少,因為我們在擴產!”

舉目西望,十公裡外,一座235.6米高的電梯測試塔高高聳立,外資巨頭通力集團在當地布局的制造中心坐落於此,日均生產電梯約300台。

移步我國OLED領軍企業維信諾,黑科技接二連三,正在把諸多“想不到”變為可觸可感。

最新全國百強縣榜單顯示,江蘇昆山連續21年登頂。山不在高,有“龍”則靈。誠如斯言:昆山的山屈指可數,最高的玉峰山海拔隻有80米,而“龍”說的則是一眾龍頭企業,一個鏈主牽引一個集群,成為昆山經濟的蓬勃動力。

滬士電子生產車間。人民網 范堯攝

滬士電子生產車間。人民網 范堯攝

台企龍頭“用腳投票”

一個縣級市既有國家級開發區,又有國家級高新區,這在全國屈指可數。早在1992年,昆山開發區升格“國字頭”,滬士電子同年進駐,成為當地首個投資超3000萬美元的台資項目。

“那時候,台灣同行說我們來昆山是一場豪賭。”滬士電子副總經理李明貴記得,1993年他剛到昆山時,全市隻有一條柏油馬路,出行還靠人力三輪車,“但看到這裡的人精氣神足,大家做事情都很拼。”

起步階段難在供應鏈,“一開始連螺絲都要進口”。好在昆山“缺什麼,招什麼”,產業配套能力迅速跟上。李明貴說,到2010年公司挂牌上市,過去講他們豪賭的同行已經改口說“你們賭贏了”。

如今,滬士電子遷入昆山高新區的新廠十年余,去年實現營收133億元。在李明貴看來,昆山“搬不走的產業鏈”,穩定的產業工人和人才鏈支撐,給他們吃了定心丸。

老員工崔愛文從河南老家到滬士電子工作已有26年,從流水線工人一步步走上管理崗位。公司員工上萬人,像她這樣干滿十年的就有4000多位。

員工信賴企業,企業看好地方,在這裡形成了良性循環。

滬士電子去年啟動算力網絡印制電路板擴建項目,今年6月又投資43億元布局人工智能芯片高端印制線路板。同月,智能手機線路板基材龍頭供應商台光電子AI高性能覆銅板項目簽約,總投資3億美元,這已是其第6次在昆山加碼投資。

昆山從“拆筆記本電腦”招商筑起台資高地,台企亦通過一次次重倉昆山投下發展的“信任票”。2025年1—7月,昆山新批台資項目90個,同比增長7.1%﹔截至7月底,全市累計批准台資項目6180個,其中增資項目2761個。

235.6米高的通力電梯測試塔是昆山高新區的地標建筑。人民網 范堯攝

235.6米高的通力電梯測試塔是昆山高新區的地標建筑。人民網 范堯攝

外資巨頭“青眼有加”

作為昆山高新區的“顯眼包”,順著電梯測試塔的方向,很容易找到通力昆山工業園。

今年是通力集團到昆山發展的第29個年頭。走在花園式工廠,通力電梯大中華區供應線運營及戰略執行總監王大志談及近5年來的發展,總結一個突出的關鍵詞就是“綠色化”。

搭乘電梯測試塔行至20層,廠區全貌盡收眼底,灰藍色的光伏屋頂格外醒目。“屋頂光伏發電提供了近三成電力,加上外購的綠色電力,目前我們園區實現了100%綠電供應。”王大志說。

乘梯下樓時,轎廂屏幕上閃爍的一行數字,定格在了9376.60kwh。“電梯下行時利用勢能發電,這是這部電梯今年3月以來累計產生的再生電能。”王大志指著屏幕說,“電梯搭載的能量反饋系統,現在是我們全系產品的標配。”

2023年,通力昆山工業園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今年6月,通力電梯又摘下行業首張國家級綠色電梯評估証書。“從項目審批、建廠投產到一系列行業榮譽的認証,昆山都提供了高效務實的服務。”通力電梯大中華區供應線高級副總裁Antti Paavola說,通力當初選擇昆山是一項富於遠見的決定。

以用戶思維重塑政府角色,昆山傾力打造“昆如意”營商環境服務品牌,連續7年出台172條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舉措。

“我們既做‘紅娘’又當‘保姆’,保姆式挂鉤服務機制更新到了2.0版本。”昆山高新區招商局副局長王慶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企業保姆服務數字化管理平台,“企業發展中的問題原則上一周內限時辦結”。

兩年前,通力成為國內首個發運量達150萬台的電梯企業,這部對企業而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電梯,安裝在蘇州地鐵11號線昆山段﹔兩個月前,昆山首批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老舊電梯更新項目完成交付,通力電梯完成了其中96%的份額。這些都是外企與城市雙向奔赴的現實注腳。

以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國際資本,昆山正在加快推動“產業聚攏資本”向“資本助推產業”轉型。昆山“咖都”之名鵲起便是例証:包括美國星巴克、越南中原咖啡、日本三井物產在內的30余家咖啡頭部企業競相來投,昆山囊括了全國60%的咖啡生豆進口量和60%的生豆烘焙量。

截至目前,昆山已集聚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個外資項目。“十四五”以來,當地累計完成實際使用外資超50億美元,新增21家省級的外資總部和功能性機構,累計達68家,數量佔到江蘇的16%和蘇州的30%。

維信諾企業展廳裡擺放的柔性屏產品。人民網 范堯攝

維信諾企業展廳裡擺放的柔性屏產品。人民網 范堯攝

科創沃土孕育“大牛”

相較於遠道而來的台資和外企,維信諾孵化於清華大學,一出生就瞄准前沿科技,在昆山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之路。

2005年,當維信諾的創始團隊籌謀OLED項目落地時,正值液晶顯示技術大行其道,OLED知者尚少。“第一次來昆山,不需要科普什麼是OLED,當地領導就能夠與我們進行專業的溝通交流,這一點非常打動人。”維信諾董事長張德強說。

得益於昆山營造的科創溫床,維信諾在產業化上快速進階:2008年,建成我國大陸第一條OLED大規模生產線﹔2010年,建成AMOLED中試線﹔2018年,建成第6代全柔AMOLED生產線,一舉撕開國外企業對屏幕面板的壟斷。

見到維信諾創新研究院院長朱修劍時,他和研發團隊剛結束一場有關第四代OLED器件結構技術的討論。

“如果說顯示屏是智能設備的眼睛,器件材料就相當於視網膜。柔性屏薄如蟬翼,可卷曲彎折,甚至滑移拉伸,材料尤為重要。”朱修劍拿起身旁的粉末狀有機材料介紹,它們經過蒸鍍工藝可蒸制出三色有機發光層,這是OLED生產流程中的關鍵一步。

不久前,在被譽為全球顯示界“奧斯卡”的SID國際顯示周上,維信諾的這項技術一亮相就備受關注。“相較於傳統磷光器件,它的效率更高。”朱修劍展示著對比數據:功耗至少降低12%,壽命提升15%。

這,也是協同創新的結果。昆山背靠江蘇,毗鄰上海,科創資源得天獨厚。維信諾依托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蒸鍍OLED顯示創新平台,聯合東南大學、上海大學等長三角區域高校,攻克了蒸鍍OLED關鍵共性技術。

創新無止境。今年4月,維信諾與昆山簽約共建全球新型顯示產業創新中心,項目投資50億元。不止維信諾,產創融合在昆山形成了獨特的“清華現象”:400余位清華校友在此創新創業,具有“清華基因”的高成長企業多達187家。

全面實施科技創新和昆山智造兩個“八大工程”,著力構建“2+3+3”新興產業體系,龍頭企業在昆山成雲集之勢。數據顯示,當地擁有千億級企業2家、百億級企業12家、十億級企業133家、億元級企業1096家﹔與此同時,高新技術企業3345家,專精特新企業1097家。一支龍頭鏈群共舞、實力潛力兼具的企業梯隊,夯實了昆山爭做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探索者、引領者的底氣。

“龍頭”何以聚昆山?昆山用產業鏈條的深厚韌性、持續滋養的營商沃土、產創融合的澎湃活力給出了答案。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