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初見成效

原題: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初見成效
鄉村“同美”邁向鄉村“共富”
今年是我省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的第二年,省委、省政府明確“一年開局起步、兩年打好基礎、三到五年初見成效”的目標。一年來,片區建設進展如何?如何讓“兩年打好基礎”的成色更足,為長遠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撐?10月15日,全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宿遷召開,記者在會場內外尋找答案。
塑形:“巧提升”打造“新鄉景”
走進宿遷市宿城區蔡集鎮牛角社區,芳香四溢的花木中,村民們愜意地休閑鍛煉﹔流水潺潺的河道裡,小魚在水草間來回穿行。“我們社區既有城市的整潔便利,又有鄉村的恬靜悠然。”牛角社區黨委書記吳沅鍇說,社區專注“微改造”、精於“巧提升”——路網黑化,水網連通,把城市的便捷“引”過來﹔見縫插針綠化美化、一戶一策改善住房,把鄉村的韻味“留”下來。
這樣的“新鄉景”,在江蘇大地不斷涌現。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季輝介紹,一年來,各地根據片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科學制定發展策略,推動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向片區集聚。
加快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片區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各地統籌農田、道路、水系等基礎工程建設,一體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度明顯提升,農民“就地過上現代化生活”的願景更加觸手可及。
加快村容村貌提升,片區成為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展示區”。各地依托自然地理、河流水系、交通干線,優化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推進自然風貌、建設風貌、村容村貌協同塑造,片區內和美鄉村佔比達57%。如南京市江寧片區以80公裡旅游大道為紐帶,依托黃龍峴古官道、花塘紅樓文化等人文景點,重點打造12座鮮花驛站,呈現出“一村一景、四季花開”的美麗景觀。
強產:“土特產”變身“金飯碗”
“以前村裡到處是廢舊物資加工點,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現在變身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游客絡繹不絕。”說起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劉圩村的變化,村民們滿是自豪。耿車鎮通過做強綠色家居、多肉花卉、直播電商、快遞物流四大產業,從“垃圾鎮”變身“生態鎮”,群眾端上“生態碗”、吃上“綠色飯”。
產業聯合聯動,讓片區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先行區”。蘇中、蘇北地區利用平原廣袤、水網密布、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依托農業龍頭企業,推動片區及周邊鄉村資源整合和產業協作,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蘇南地區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特色加工、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產業形態不斷豐富,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路徑更加多元。
產業是牽引片區發展的“牛鼻子”。要用好片區特色資源,積極培育果蔬、花卉、畜禽、水產等特色產業,連片擴大“土特產”種植養殖規模,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要圍繞本地特色農業、民俗文化、山水風光等找准定位和方向,為廣大游客提供不一樣的旅游服務、情感體驗﹔要注重抓集群,立足片區主導產業,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或薄弱短板,規劃建設一批農文旅綜合體、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發展。
升級:“一時美”走向“長久富”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位於宿遷市宿城區朱海休閑運動小鎮尹黃村的房車營地連續6天滿房。昔日遍布荒灘廢塘,如今漾起千畝碧波,小鎮以水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以漁文化為主線,主打休閑運動、鄉村度假、漁樂美食、研學游樂四大業態,為富民增收奠定產業基礎。
尹黃村的蝶變是江蘇推動“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的生動寫照。如何實現“一時美”向“長久美”的跨越?我省將繼續加大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及片區建設和運營力度,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鄉村產業提檔升級,完善鄉村運營管護長效機制、多元模式,到2025年底全省高質量建成300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4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到2030年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
各地立足實際,探索系統長效發展路徑。無錫市構建“政府統籌+國資平台+整村運營+多元主體”片區運營體系,推動美麗鄉村向美麗田園經濟轉型升級。泰州市姜堰區堅持全域規劃、梯次發展,推動點、團、片空間融合。在“點”上,精選基礎好、特色顯、潛力足的村庄進行重點打造。在“團”上,打破行政村界限,將資源相似、產業相近、人文相通的村庄聯動發展。在“片”上,突出溱湖生態核心,推進溱湖灣片區“漁作、窯韻、舟耕、古讀”四大主題功能區建設,推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提升。(吳瓊)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