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織密氣象監測網 江蘇太倉港“知天而作”

人民網蘇州10月17日電(王純) 16日,“高質量發展中國行﹒新時代的氣象萬千”網評引導活動走進蘇州,採訪團實地探訪太倉港、太倉海事局、太倉無人機試飛基地等點位,了解無人機、移動雷達等“黑科技”構筑的氣象服務體系如何賦能港口作業。
長江口太倉港碼頭,橋吊精准起落、集裝箱有序流轉,“鑫舟66”貨輪平穩靠泊卸貨。作為擁有38.8公裡黃金岸線、近百個碼頭泊位的區域貨運“黃金節點”,太倉港每日巨輪穿梭、吊臂忙碌,天氣因素直接牽動運營效率與作業安全。
“氣象對港口作業的影響立竿見影,一旦風力超出安全閾值,橋吊作業、船舶靠泊都得暫停。”蘇州現代貨箱碼頭營運操作部經理王西軍介紹,此前一艘計劃進港的外貿貨輪,就因突發強對流天氣至今仍在港外等候。
海事安全監測預警平台。人民網 王純攝
如今,這種制約正被精准氣象服務有效破解。採訪團從現場了解到,太倉港已與當地氣象部門建立緊密協作機制,將精細化氣象數據與船舶抗風能力、貨物防護特性等信息深度融合,精准制定船舶進港與作業調度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極端天氣的影響,讓港口運營更具“預見性”。
精准服務的背后,是“黑科技”構筑的立體監測網絡。在太倉海事局浮橋海巡執法大隊指揮室,長江航運東大門海事安全監測預警平台大屏格外醒目,船舶動態、水位變化、風力數據等信息動態更新,為執法人員及港口調度提供了精准的監測支撐。
工作人員展示氣象移動應急車、單兵手持觀測儀、氣象無人機探測設備。人民網 王純攝
在太倉無人機試飛基地,蘇州市氣象裝備中心工程師楊福興展示的氣象觀測無人機,正填補傳統觀測的地形空白。“無人機能提供秒級觀測數據,精准捕捉現場實時氣象信息,為氣象分析和預測提供關鍵支撐。”
現場停靠的氣象應急移動車堪稱“移動監測站”,搭載的小型X波段測雨雷達、激光測風雷達、激光測雲雷達、全固態自動站等設備,可實時採集氣象與環境數據並快速傳輸。據了解,這些設備與無人機、地面監測站形成聯動,在氣象防災減災和重大作業保障中發揮“尖兵”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