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惠山堰橋街道:“五微賦能”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天一社區老年食堂。堰橋街道供圖
10月20日,臨近中午,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天一社區的老年食堂飄出陣陣飯菜香,老人們相約前來用餐﹔在不遠處的居民樓裡,經過微改造的“和美樓道”整潔雅致,成為鄰裡交流的溫馨港灣……
今年5月以來,為進一步深化“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以“五微賦能”行動為抓手,從“微”處著眼、從“實”處發力,用精細化的“繡花功夫”,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微服務:“小舉動”傳遞“大溫暖”
天一社區依托惠源·耘林大食堂,致力於將大食堂打造為一個集餐飲、黨群活動、適老化服務於一體的“一站式”生活驛站。60歲以上老人刷臉即可享受最低85折優惠,並根據用餐數據動態優化菜譜,推出低糖餐、流食餐等特色窗口。非就餐時段,食堂變身“紅管家”活動陣地,目前已舉辦健康問診、智能助老培訓等各類活動28場。
在堰橋街道各社區,通過整合資源、組建志願服務隊,社區將一個個“微服務”送到居民家門口。通過“積分兌換”等激勵機制,鼓勵居民從“被服務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

劉倉社區安裝高空拋物攝像頭。堰橋街道供圖
微項目:“小切口”破解“大難題”
“前段時間新聞裡有人高空拋物砸壞樓下車輛,我們小區也偶有高空拋物,我很擔心。”前不久,居民尤阿姨提出的“微心願”被劉倉社區惠韻家園小區黨支部列入了“微項目”清單。
對此,小區黨支部召開高空拋物攝像頭安裝協商會,確定21個安裝點位及隱私條款﹔啟動“安全家園·我來守護”專項行動,組織黨員、網格員入戶發放《高空拋物治理意見卡》﹔聯合社區律師開設講堂,結合《民法典》提升居民法律意識﹔組建20人“紅色瞭望員”服務隊負責巡查、勸導及宣傳《拒絕高空拋物倡議書》,構建“技術支持、居民共管、柔性激勵”治理閉環。

天陽社區打造的“紅色傳承·童趣家園”文明樓道。堰橋街道供圖
微改造:“小手術”換來“大提升”
幾平米樓道成孩童“寶藏空間”、幾組感應裝置助獨居老人老有所“安”……“微改造”聚焦基礎設施短板與居民生活“痛點”,實施“小手術”式精准更新。
金惠社區打造“和美樓道”,設置共享圖書角、舊物交換區和鄰裡議事角,開展文明家庭評選﹔林陸巷社區推進適老化改造,為70歲以上老人及行動不便者安裝扶手、防滑墊,試點家庭部署智能門磁等系統。
天明社區升級“小蜜蜂”便民服務點,增設空調、飲水機、網絡設備,推行“全科社工進小區”,實現政策咨詢與業務辦理“家門口辦結”﹔天陽社區打造“紅色傳承·童趣家園”文明樓道,舉辦“我的樓道故事”分享會,讓公共空間成為情感聯結紐帶。

天豐社區聯合多部門開設安全主題“微課堂”。堰橋街道供圖
微課堂:“小講堂”蘊含“大能量”
天豐社區聯合紅十字會、交警、消防等部門,開設安全主題“微課堂”,涵蓋心肺復蘇、道路安全、電動車火災應急等內容,採用案例教學與沉浸式演練相結合方式,提升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外賣員小王參加急救培訓后感慨:“原來電視劇裡的動作很多都不規范!”
天澄社區創新推出“法律賦能移動微課堂”,走進順豐、中通等快遞站點,以“5分鐘案例+法律工具箱”模式,講解薪資糾紛、違規扣款等問題,為新業態勞動者量身定制“勞動權益保衛課”,切實提升其維權能力與職業安全感。

陳家橋社區黨員志願者主動上門摸排困難群體。堰橋街道供圖
微關愛:“小網格”兜住“大幸福”
陳家橋社區聚焦“微關愛”,建立“一人一檔”電子關愛檔案,對孤寡老人、困難家庭、殘疾人等群體實現全覆蓋摸排。每逢節日,黨員志願者上門慰問,送上關懷與祝福﹔對行動不便者提供代繳水電費、代辦政務等貼心服務。
各社區以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鄰裡互助為主線,織密“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鄰裡互助”的溫情守護網,讓關愛既有溫度,也有精度。
堰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將持續深化“五微”內涵,推動資源下沉、服務前移,讓“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結出更多惠民碩果。(張姮 王奕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