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金湖:“漁光互補”到“零碳工廠”的綠色躍遷

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
2025年10月22日08:20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航拍金湖縣塔集鎮陳家圩的振合“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站。梁德斌攝

航拍金湖縣塔集鎮陳家圩的振合“漁光互補”光伏發電站。梁德斌攝

陽光穿過湛藍的光伏矩陣,養殖戶黃志亮撐著一葉小舟,穿行在光伏廊道間,手起鏟落,飼料均勻地洒向水中魚蝦。

這是一座位於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塔集鎮陳家圩的振合“漁光互補”發電站,總建設面積3700畝,年均1.6億千瓦時發電量,足夠當地6.4萬戶家庭使用一整年。

在金湖縣,從遍布水域的“漁光互補”項目,到試點整村推進分布式光伏,以及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智能微電網項目,這樣可感可知的“綠電”幾乎隨處可見。

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金湖縣用電量達18.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45%,增幅位列全市首位。更為亮眼的是,當地新能源發電量達18.01億千瓦時,幾乎滿足同期全社會用電總量。隨著綠電項目和綠色產業的布局完成,金湖縣將加速從“漁光互補”向“零碳工廠”的綠色躍遷。

縣域電網今年將實現“近零碳”

“水上生產綠色能源,水下生產小龍蝦。這一季龍蝦即將收尾,今天撈了500斤。”黃志亮承包了300余畝水面,龍蝦畝產在5000多斤,畝產雖不及精養塘,但綜合成本優勢顯著,一年算下來,收入近60萬元。

“目前,金湖縣從事漁光互補光伏企業有5家,建設漁光互補項目11個。”國網江蘇電力金湖縣供電公司調控運行班副班長沈杰認為,這些項目不僅把當地的灘涂窪地用“活”了,還帶動了千余名農戶在家門口就業。

“漁光互補”之所以能密集鋪開,離不開金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金湖境內河湖縱橫,被高郵湖、寶應湖和白馬湖三湖環繞,縣域內水面面積佔總面積30.1%。”金湖縣發改委工業和能源科科長陳誠翻開一本厚達百頁的《金湖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產業規劃(2021-2025)》,指尖劃過一系列數據:年均輻射量4851.3MJ/m²,光照充足﹔風能南部比北部稍多,整體分布均勻﹔主要農作物秸稈的理論資源量約55.55萬噸……

南高齒金湖項目廠房屋頂被光伏板逐步覆蓋。受訪者供圖

航拍金湖縣。受訪者供圖

正是在這些詳實數據的指引下,金湖的清潔能源布局得以“按圖索驥”,開展“漁光互補”等探索。2016年,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於敦煌、日喀則、揚中創建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的通知,這為金湖縣進一步發展新能源提供了契機。2018年,當地出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方案,明確風電、光伏的裝機目標,新能源發展從“零散推進”轉入“規劃引領”階段。一批標杆項目接連落地,區域能源結構轉型被按下了“加速鍵”。

白馬湖村“漁光小鎮”,69戶農房屋頂深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這個整村推進的分布式光伏試點,由地方政府統籌協調、平台企業投資運營,村民通過提供屋頂獲取穩定租金,探索的是“政府引導-企業投資-村民受益”的可持續合作模式,項目總裝機容量達1590千瓦。

城東物流園內,2萬平方米的廠房屋頂化身“陽光銀行”。這裡的1500千瓦分布式光伏項目,每年能發電165萬千瓦時,按“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一年有近70萬元收益。

此外,金湖還建成了3座電網側儲能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0.544萬千瓦,規模接近全縣最高用電負荷的50%。這些“超級充電寶”為區域新型電力系統搭起了“支撐架”。

金湖縣發改委副主任王明龍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金湖新能源裝機容量為168.44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93.77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74.67萬千瓦。“預計到年底,金湖新能源發電量將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99%,初步實現縣域電網‘近零碳’。”

近40萬平方米的南高齒金湖項目廠房屋頂被光伏板覆蓋。企業供圖

近40萬平方米的南高齒金湖項目廠房屋頂被光伏板覆蓋。企業供圖

“綠電”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發力“綠電”的背后,是金湖產業布局的謀劃。

總投資達50億元的南高齒金湖項目,便是這條探索路徑上的“重頭戲”。

2021年,受當地機床企業新貝斯特董事長董曉軍邀約,南京高精傳動設備制造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曰明萌生了去金湖縣看看的想法。“一下車就驚訝了,當地的生態、營商環境,跟我原來想的完全不一樣。”

這一看便成就了企業的一段“好姻緣”——南高齒金湖項目落地。2022年,作為金湖縣引進的首個高端裝備制造業項目,從洽談到簽約僅用時54天。

“這個月,新的儲能設施將投用,我們離‘零碳工廠’願景又近了一步。”南高齒金湖項目相關負責人潘宇麟說,2023年開始,近40萬平方米的廠房屋頂被光伏板逐步覆蓋,所產生的清潔能源可滿足工廠11%的用電需求,“作為風電齒輪箱智能裝備制造商,‘低碳’同樣是我們的產品競爭力。”

隨著南高齒金湖項目落地投產,當地的產業鏈也跟著“活”了起來。該項目不僅引來了中重科技等上下游企業,還帶動了新貝斯特等本土企業的擴產。

“今年國家能源局已印發通知,將開展新型電力系統第一批試點,智能微電網就是七個重點方向之一。”國網江蘇金湖縣供電公司五級專家吉蘭芳解釋稱,微電網是一種集成了分布式電源、儲能和負荷的局部供電系統,一定程度上能實現自我控制和能量管理。“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可以自發自用新能源,降低電費支出,還可以通過儲能實現峰谷套利,實現用能的‘經濟最優’。”

金湖縣前鋒鎮風力發電場。金湖縣委宣傳部供圖金湖縣前鋒鎮風力發電場。金湖縣委宣傳部供圖

金湖縣前鋒鎮風力發電場。金湖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國網金湖縣供電公司在金溝培訓基地建設微電網,打造“試驗田”和“展示廳”,並在華億軸承科技(江蘇)有限公司進行首個工業試點。“當華億軸承‘年節省費用約150萬元’的數字擺出來,其他企業一看就定了心。”吉蘭芳說,去年11月,“江蘇淮安金湖低碳縣域電網示范”入選了國家新型電力系統示范標杆名單和典型案例集,成為電力系統標杆。

如今,金湖縣已推廣建設了海科纖維、南高齒等多個行業微電網,逐步形成了“以點帶面”的電力微網群。“事實上,‘綠電’從概念變成了現實,對地方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是實打實的加分項,而這份優勢不再局限於新能源產業鏈本身。”江蘇金湖經開區副主任陳林鬆表示,企業落子金湖,既能享受到穩定可靠的電力保障,還能便捷獲取“綠証”,實實在在降低了產品的“碳足跡”,也織就了金湖“綠電吸引企業、企業帶動產業”的獨特吸引力。

未來,隨著智能微電網的加速普及,金湖的產業布局將更綠色化,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也更加堅定。

(責編:張鑫、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