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黃海之濱,有座“未來駕校”

“試驗場”中的智能網聯隧道。劉攀攝
智能網聯汽車離了GPS和網絡信號,還靈不靈?駕車駛進長三角(鹽城)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下稱“試驗場”),答案便浮出水面。
“試驗場”入口處,停放著一排排待測試、身著迷彩防窺膜的車輛,靜待“模擬考”。
記者隨車駛入,眼前出現一條隧道,長840米,深入地下13米,暗埋段呈S形彎,具備分流與合流功能。剛進隧道,GPS信號消失、網絡信號中斷,車輛卻依舊平穩穿行,轉向精准,智駕系統運轉正常。
“這是全球首個在封閉汽車試驗場內建設的真實隧道場景,專為‘信號盲區’測試而生。”隨車工程師范欣煒緊盯著數據屏,“智能網聯汽車感知、計算、決策、執行的‘底子’行不行,這裡一驗便知。”
像這樣復現汽車在社會道路上遇到的危險場景、極限場景,是試驗智能網聯汽車的依托,也是“試驗場”建設的初衷。
十年前,智能網聯浪潮涌起,傳統試驗場“捉襟見肘”,車企亟需專業化測試基地。五年前,江蘇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車規劃提出,將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方向,要求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完善測試驗証體系。
2020年底,“試驗場”破土動工。2024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8條智能網聯測試道路、3.2萬平方米實驗室、油電氫醇綜合能源中心相繼落成,涵蓋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能力測試的全部場景。

智能網聯復雜環境多維模擬平台。劉攀攝
站上高點俯瞰,4000畝的“試驗場”像一個微縮的“未來智駕社會”。多功能廣場上,水馬圍擋靈活變換車道形態﹔模擬街區內,紅綠燈、假人假車、智能收費站等一應俱全,激光雷達、路側感知設備等星羅棋布。
“我們把真實路況濃縮成一張‘模擬考卷’,車輛在這裡闖關拿‘上路資格’。”范欣煒指向剛驗收的“氣象多級可調模擬測試平台”——一個可人工“呼風喚雨”的“丁”字區域,車道開闊,頭頂布置著雨霧陣列、可控光源點陣。
工程師手機一點,濃霧驟起,幾分鐘內能見度從百米驟降至五米﹔再次點擊,暴雨傾盆,“閃電”劃空,強度、區域皆可調。
“這是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復雜環境多維模擬平台,測試自動駕駛整車、感知零部件、智駕算法等,可定量、可復現。”范欣煒說,每年上萬台車在此“應試”,數據實時反饋到研發端,推動技術迭代。
走進場景背后的中控室,“試驗場”3D全景躍然屏上,每輛車的編號、軌跡、速度實時跳動,工程師遠程監測,運籌帷幄。

航拍“試驗場”。劉攀攝
汽車試驗場是一個重資產、重投入的行業,打造這樣的“超級試驗場”,靠的是天時地利。
“首先要有足夠大的土地面積。鹽城土地廣袤,政府支持力度大,第一時間開辟‘綠色通道’,我們順利征地4000畝。”“試驗場”技術總監梁榮亮認為,鹽城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礎雄厚,與上海、常州、蘇州等地的車企、研發機構緊密協同,可以形成產業鏈虹吸效應。
“在服務上,除了硬件,我們還提供全套試驗方案和專業團隊,一站式服務國內外主流車企、零部件企業。”梁榮亮說。
如今“試驗場”的邊界正在不斷拓展:低空經濟、通信設備、智慧城市紛紛入場。國內首個飛行監管平台也在此搭建,5G-A通感一體基站覆蓋600米高度﹔近期收購極限檢驗中心后,業務將延伸至高寒、高溫、高原、高腐蝕等極端環境測試,形成“常規+極限”雙輪驅動。
在黃海之濱的這座“未來駕校”內,有關智能汽車的“驗証”與“引領”探索一直未停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